今天想要聊的是張修修在5/17的電子報:跑步對大腦的驚人影響!以及我在紐西蘭南島 Roy’s Peak 上的頓悟。
我自己跑步的歷程,是從小時候開始的。小時候是個標準的胖子,胖到我爸看不下去了,他就開始帶著我去跑步。爸爸說的話在那個時候是聖旨,我也沒有多想就跟著跑步了。這個習慣持續到高中畢業,也累積了非常多大大小小的傷害,所以大學就決定開始不太跑步。
讀博班時開始流行長跑,所以也就開始練習馬拉松,中間也有出過幾次很大的傷害,直到三年前歷經情傷,才被朋友抓回去跑步。
從碩博班時我才開始累積很多關於人體的各種知識,以前根本就是超級亂來。由於我從大學就有尿酸高的問題,一直到博士班才認真看待這問題,從飲食熱量均衡,有氧區間、無氧區間等身體代謝系統是如何運作,肌肥大、肌耐力、爆發力等健身知識也才開始理解。除此之外,我也有持續找降尿酸的最新文獻來讀,這個滿值得好好細講,之後有機會再寫一篇來好好討論。
我也是個扁平足,腳特別寬,也是開始長跑才特別注意鞋子寬度問題。一般人的腳,大概是標準D,寬一點大概是E,亞瑟士或美津儂最寬的楦頭是4E。我的兩隻腳一個是F一個是在F跟G之間,偏偏我的腳是29-30公分,所以真的不太容易買。
根據我自己長久的鞋子購買經驗,關鍵在於蹠球(ball of the foot),也就是大拇指根部,如果有在深蹲的話,需要站穩的三角形其中一個角就是了。如果鞋子緊到讓腳不舒服,甚是會痛的話,通常是這一塊沒有足夠的空間,每踩一步,全身的重量就往蹠球壓下去,真的有夠痛的。材質也是個問題,如果軟一點的網布、薄帆布、羊皮,那貼一點還可以,但如果是牛皮、磅數很高的厚帆布,那真的很像裹小腳,慘不忍睹啊。請務必好好對待自己的腳啊,美觀這問題不是單看鞋子大小,是看整體搭配的(這是我聽了好幾位女生說過的話,鞋子太大很醜XD)
其實我又開始跑步,除了朋友以外,修修的影片給了我很多知識,順利轉職也是多虧修修的影片,給了我很多信心,才可以讓我從傳統智庫跳到目前的AI研究員&AI工程師的位置,算是順利度過中年危機,哈哈。
回到文章內容,跑步是真的可以對大腦具有正面影響的,文章當中也提到很多的文獻跟資訊。這邊可以補充一些資訊,我想修修應該也是知道的,但是由於寫文章需要控制一下長度,如果把所有東西寫進去,可能可以出一本書。曾經聽過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張育愷教授的演講,記得他提過甚至是單次運動也對大腦是有幫助的,而且其實什麼運動都是可以的。如果真的要說什麼運動對於大腦最有幫助,張教授的研究指出,多面向的運動是最有幫助的。什麼是多面向的運動呢?就是那些需要一邊動來動去一邊動腦的運動。像是打球三對三,你要一邊思考戰術一邊動,或是武術,除了力量以外也要顧及形式。張教授本身也是八卦掌其中一派的傳人,真的非常厲害!我認為如果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嘗試劍道,劍道在練習到一個階段之後,可以戴上護具跟別人對打練習,非常有趣,相對拳腳類武術來說,體能門檻也不會這麼高。
至於通常比較不太運動的族群,起心動念想要來運動一下,總是會想像運動很困難,而且會覺得運動很累。但事實上,如果對於幾乎沒運動的人來說,最好的運動策略應該是這樣。
- 找好玩的運動:打籃球、網球、羽球,或是天氣熱覺得去泡泡水也很不錯啊,一切的比較基準,都是比起你在家躺在沙發上每丁每當,都好太多了吧!就算10分鐘都比不做好。
- 找不會太累的運動:每天上班是很辛苦的,所以不要累到明天沒辦法上班,這個完全沒問題的,我覺得如果以目標是培養運動習慣,或者是讓你要覺得運動很有趣,不只是痛苦,那初學的時候就算只有10-15分鐘就覺得累了,那也只是代表,你的身體目前真的累了。比起不小心受傷,或者是今天拼命達成目標,結果隔天累到發誓再也不去運動了,那寧願你每天都花10分鐘去走走。
來總結一下吧!
修修的文章說跑步對大腦很有幫助,你也有看到有些資訊告訴你重訓對大腦也很好,到底哪個才是對的?
人體是很複雜的,如果要我來說的話,不管是什麼運動,對人體(包括大腦)都是有幫助的,永遠要比較的,絕對不會是什麼運動跟什麼運動比哪個好,而是比起不動躺在家裡,做什麼運動都很好。
人類是一個持續累積的動物,運動是看很長期的持續效果,所以當然要找好玩有趣的,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覺得有趣的運動!不過提醒一下,如果喜歡的運動是高強度的,像是綜合格鬥或是F1賽車(?),那要好好鍛鍊肌肉保護身體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