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吸引力法則」耳熟能詳。這套理念因澳洲電視製片人朗達·拜恩 (Rhonda Byrne)在2006年出版的《秘密》而風靡全球。簡單說就是「你想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另一方面,俄羅斯作家Vadim Zeland 在 2004 年出版的著作《Reality Transurfing》(現實操控術),則提出「實相轉移」的思維。
兩者都在談如何影響個人的人生經歷,但背後的邏輯與方法卻有明顯差異。吸引力法則:思想的磁力
吸引力法則的核心信念在於:人的思想、信念與情緒會形成一股能量場,並把對應的事物拉近。
若一個人時常專注在豐盛、健康與幸福,就更容易在生活中遇到這些狀態。
具體執行有三個步驟: 第一,明確地想像自己要什麼;
第二,保持正向的信念與情緒,好像那件事已經發生;
第三,開放心態接收來自宇宙的回饋。
它的精隨在於「吸引」──像磁鐵一樣讓外界符合內心所想。
現實操控術:切換生命線
Zeland 認為宇宙中早已存在無限版本的現實,每一個可能性都平行地存在。
人生不是去「創造」某個新的實相,而是去「切換」到你渴望的那一條生命線。
其中特別的概念包括: • 擺盪體:社會、群體意識像鐘擺一樣奪取能量,若盲目跟隨就會失去自由。例如:政治爭論、辦公室八卦、時下流行文化等。
• 過剩潛能:過度的慾望、恐懼或執著會造成能量失衡,引來「平衡力」反向修正,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例如,當你過度渴望得到某份工作,反而可能在面試時表現失常,導致與機會擦身而過。 • 內在意圖與外在意圖:內在意圖是「我想要做到」,外在意圖則是「世界願意與我合作」。 例如:學會順應外界的流動,讓行動與外在條件自然契合,才更容易達成理想結果。
結語
簡單來說,吸引力法則的核心是「吸引」與「創造」一個你想要的未來;
而現實操控術則是「選擇」與「切換」到一個早已存在的理想版本。
理解兩者差異,不僅能幫助我們更靈活地運用思維力量,也能在追求夢想的路上保持平衡與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