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知悉你(妳)的靈魂後,我將繪上你(妳)的雙眼。」
無可救藥的浪漫!莫迪里亞尼(Amedeo Clemente Modigliani,1884.7.12-19201.24)
被諸多收藏家譽為是西元二十世紀「表現主義」(Expressionnisme)派不朽巨匠,昔日更以傷風敗俗(?)的大膽裸女畫挑戰保守社會而傳世的莫迪里亞尼,誕生於義大利西岸的海港城市利佛諾(Livorno)……也就是「文藝復興時期」(Italian Renaissance)所稱的「理想城」(Ideal town);雖說少時因父親經商失敗,家道中落,然其猶太名門的脫俗貴氣,義大利男兒的浪漫,對於美學的執著跟慧眼,他始終無一不缺,更造就了才華洋溢的風雅性格。

但或許是懷才不遇?亦或命運作弄?舉凡身邊好友,如畢卡索(Pablo Picasso)等人的光彩奪目,他,莫迪里亞尼卻一輩子都無法成為花都繁星下的迷人鑽石,甚至是沾不上任何「成功」的邊角……就算是身處歐洲前衛藝術的狂飆年代。

沒有明天或希望可言的縱情酗酒,暗巷裡肉體交歡後的莫名哀傷,這位璀璨流金的蒙馬特(Montmartre)青年,獨自流連街角酒吧,或坐或站,向未知的對象完成了一枚枚速寫……浸淫創作天堂、藝術樂土的寵兒?不,形容莫迪里亞尼的詞彙,絕不是巨星或偶像,充其量,只是無人聽聞的街頭藝術家;
謀生?上進?
當摻水的廉價威士忌一飲入喉,銅板或紙鈔,美言或鄙視?只是讓今晚的酒杯再度斟滿而已,一個說不上奢望的奢望。
莫迪里亞尼,宛如吉普賽占卜師般,看透一個個過客的靈魂深處,可是竟無人猜到他的內心......生涯第一次的公開沙龍展,玉體橫陳,遐想無限的裸女畫,尚未準備好征服世俗眼目,隨即被警方依妨害風化罪給撤下;

是藝術革命嗎?還是墮落背德嗎?巨蟹男聳聳肩,呆坐迷惘著。
說書人把鏡頭轉回……
西元1906年,22歲的莫迪里亞尼,熱情又健康,充滿翡冷翠(Firenze)的橙色陽光,左手帶著但丁(Dante Alighieri)的詩,右手拿著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書,隻身來到了花都。毫不猶豫跟濫情做作,落腳在妓女與畫家晝伏夜出的蒙馬特,同時也結識了不少已活躍藝壇,發光發熱的新潮派夥伴。
優雅、俊美的異國青年,很快就打入了眾人舉杯暢談時的行列,聊夢想、論未來、談八卦,罵政府……摯友都習慣叫他「莫迪」(Modi)。但直到死後被葬在「拉雪茲神父墓園」(Père Lachaise Cemetery)時,大家方才驚覺到,天啊!往日不該如此叫他,因為Modi與法文Maudit是如此接近,意思正是「受詛咒的人」!

誰?墨爾波墨涅(Melpomene),掌管悲劇跟哀歌的繆思女神。
西元1920年1月,一個平凡的星期三,莫迪里亞尼在畫室驟然倒下,貧困、肺結核,還有血液裡的酒精與毒品,點點滴滴,譜出了己身安魂曲的最終小節。
兩天之後,因親人反對而多年無緣與莫迪里亞尼結為連理的愛侶珍妮(Jeanne Hébuterne,也是畫家),甫結束葬禮的悲慟,毅然決然……自公寓五樓一躍而下,帶著懷孕的身軀,不讓心愛的男人在黃泉路上孤單前行。
「我要的是短暫但完整的生命!」
是天譴的咒詛嗎?還是……早已看破紅塵的喜樂?
終曲:
「Bienvenue!歡迎光臨!」
身穿華服,一身體面的藝廊經理總喜歡以誇張渲染的語氣,仿如劇院裡的說書人似的,向遠道而來的貴客們陳述著那位受命運捉弄的男人故事,並順勢拉抬作品的拍賣價。
遲疑?不解?
下一個動作,經理會用充滿戲劇性的口吻:各位!莫迪里亞尼的《斜臥的裸女》(Nu Couche,1917),在西元2015年時以約1.7億美元的天價,於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落搥。

距離方桌上的干邑與堅果不遠處,莫迪,一臉苦笑著。
現在是子夜時分,欠了欠身,他跟你舉杯問候。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medeo_Modiglian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anne_H%C3%A9buterne
尾聲:
《Modì,Three Days on the Wing of Madness》,由強哥(Johnny Depp)執導,帕爺(Al Pacino)參與演出跟幕後製作的傳記劇情片,以莫迪里亞尼生命中的某一段72小時為主軸。作品發表於西元2024年冬天,兩位同樣享譽影壇,且共同崇拜莫氏的好萊塢巨星,用他們獨特的觀點與視角,帶來了對早逝畫家永恆的追思與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