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一則樂壇逸聞是這樣流傳著:
面對知名經紀人的殷勤遊說,以便接受更多優渥的演出合約之際,他的回答耐人尋味卻又極富哲理。
「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那個瞬間!也就是當音樂真正活起來的那個瞬間。如果我只是為了錢而指揮,那個瞬間就會消失。」
從卡爾到卡洛斯
「神之手」卡洛斯·克萊巴(Carlos Kleiber原名: Karl Ludwig Kleiber, 1930.7.3-2004.7.13)
因父親同樣名列不朽指揮家之林而普遍被樂迷稱為「小克萊巴」的卡洛斯,毫無疑問,是一個在古樂聖殿裡閃耀璀璨的名字,更被譽為是西元二十世紀中後期以來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雖說他的指揮生涯雖然短暫且幾乎充滿著神秘色彩,但他有幸留下的每一次音樂會演出或錄音室作品,都如同精雕細琢的藝術品般,散發著難以抗拒的魅力,甚至每每成為發燒友口中的絕世銘盤。在無數粉絲或廣大追隨著的心中,小克萊巴不僅僅是古典樂曲的詮釋者,更像是一位能夠親自與作曲家靈魂對話的魔法師,藉由他那被尊為「神之手」的指揮氣場,將樂譜中的顆顆音符幻化為充滿生命力的爆發力。
原名卡爾·路德維希的小克萊巴,誕生於西元1930年7月3日的德國柏林。其父為埃里希·克萊巴 (老克萊巴,Erich Kleiber,1890-1956),當時已是享譽國際的德奧樂派指揮大師,尤以對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等巨匠作品的獨到詮釋而聞名,更是時任柏林國立歌劇院的音樂總監。母親露絲(Ruth Goodrich)則是一位猶太裔美國人,服務於美國大使館。
西元1934年之後,隨著納粹勢力在德國境內快速崛起,婉拒入黨以謀求穩定公職,亦為了躲避執政當局對猶太族群的迫害,老克萊巴先是辭去總監一職,然後在義大利,蘇聯與阿根廷等地擔任客座指揮的角色,並安排妻小暫居於瑞士。五年後,希特勒的魔爪緩緩伸向全歐洲大陸,戰火一觸即發,老克萊巴決定舉家遷往局勢相對安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又為了融入當地文化,卡爾也順勢被改為更具西班牙語風格的卡洛斯(Carlos)。
童年時期的小克萊巴,在父親身為藝文人的薰陶中,自然接受了全面性的音樂基礎教育,包括鋼琴、作曲和聲樂等。然而,深知音樂家不為人知的艱辛痛楚,老克萊巴並不希望在一流英語寄宿學校就讀的兒子執意走上音樂之路,就算是二戰落幕後他獲邀成為美國紐約NBC交響樂團的客座指揮,但老克萊巴依舊鼓勵人在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兒子務要專注於化學領域的研究之上……
龍非池中物
然而,龍非池中物,與生俱來的藝術基因和對音樂的熱愛,讓曾經以第二定音鼓團員身分於父親劇院附屬樂團演出中亮相的小克萊巴,最終「戰勝」了為父的期許,從慕尼黑無給職的助理學徒到波茨坦當地青澀執導全本輕歌劇,節目單上的指揮家Karl Kell,正是小克萊巴當時所使用的「藝名」!
(編者註:儘管不少傳記或媒體報導,乃至於是權威級的維基百科等,內文中均提及小克萊巴曾「拜師」於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 (Arturo Toscanini, 1867-1957)門下,學習艱深的指揮技巧。
但回顧晚年的個人自傳跟其他訪談集,吾人始終缺乏確鑿史料足以證明兩人正式的師生關係。而且對於老克萊巴對兒子當年「易名」登台指揮一事事先毫不知情的說法,小克萊巴更是公開於自傳裡澄清:使用Karl Kell的藝名,避免背負過多來自父親光環之壓力,其實是老克萊巴給寶貝兒子的建議。)
另一種帶些「政治正確」的說法,定居在當年因美蘇冷戰對峙而一分爲二的東柏林,同時坐上東德柏林國家歌劇院總監一位的老克萊巴,儼然已是東德社會主義樂壇的不二象徵,要安排(或施壓)小克萊巴於波茨坦(當時隸屬東德)的音樂會演出,自是易如反掌,黨絕對可以說了算數,尤其是東德情報網絡滲透層面之滴水不漏,身為父親的絕對不可能被矇在鼓裡。
但遺憾的是,西元1955年,老克萊巴與東德共產黨爆發不明衝突,他被迫再次攜家帶眷離開是非之地。隔年1月,當小克萊巴逐漸站穩全職指揮家的步伐之際,父親居然在蘇黎世的旅館內選擇了自我了結的絕路。
自由之身
伴隨戰後的西歐全面性經貿復興,歐洲藝文界也充滿蓬勃的生機,小克萊巴此時陸續在德國杜賽道夫(Düsseldorf)、杜伊斯堡(Duisburg)與瑞士蘇黎世等劇院樂團間奔走,亦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現場演出,稍晚也接任斯圖加特歌劇院的樂長要職……然而,一次於英國愛丁堡的歌劇公演,因小克萊巴的座車爆胎而被迫臨時在開演前四十分鐘緊急取消,後續兩造的對簿公堂又無法順利和解,雙方互有心結,這也讓他在與斯圖加特劇院的合約期滿之後,自西元1973年開始,不再與劇院或樂團簽下任何固定合同,寧可以自由之身(客座指揮)雲遊四海,無拘無束……
而當年唯一的「親密夥伴」,莫過於是慕尼黑的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Bavarian Staatskapelle)。
小克萊巴在這裡擁有一套房子,是他專屬的私人辦公室與儲物空間,沒有官定職務或履約保證,在樂壇前輩暨音樂總監沙瓦利許(Wolfgang Sawallisch)的充分體諒之下,小克萊巴得以在此盡情揮灑,演繹只屬於自己的音樂。
也在同一年,原本對錄音室收音工作興趣缺缺(小克萊巴曾形容自己無法接受聽眾在家裡拿著樂譜逐一比對)的他,藉著德國留聲機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的邀約,與(東德)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合作灌錄了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的《魔彈射手》(Der Freischütz)……這部堪稱是德語浪漫主義歌劇的代表作,也著實讓小克萊巴充滿活力、富於激情,深入樂曲內涵的指揮風采從僅限現場演出的天籟悸動慢慢走入全球發燒樂迷們的客廳……或臥房。
神之手與貝多芬
小克萊巴對德奧樂派作曲家的詮釋實力是否能超越了父親?我們或許沒有正確答案。
但西元1975跟1976年同樣由DG所發行,小克萊巴與維也納愛樂(Wiener Philharmoniker)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第五、七號交響曲》錄音室作品(此為LP版本,1984時則推出CD版),該說是驚為天人嗎?還是驚天動地?這兩首今日已被讚譽為是貝多芬,甚至是古典音樂收藏界不朽示範盤的錄音輯,樂評留下的一句讚歎,更可能是未來立傳時最適當的參考:
「彷彿荷馬(Homer)本人親自朗讀史詩《伊里亞德》(Iliad)!」
儘管是當年古典樂界備受矚目與推崇的青壯派指揮家與票房保證,但小克萊巴的才華橫溢對應的是過度的小心謹慎且不喜刻意張揚,對商業化的音樂活動更抱持著疏離的立場。除了西元1982年以華格納(Richard Wagner)的樂劇《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作為道別錄音室(數十年的指揮職涯只有九張錄音室作品)的曲目,內向如他,幾年前從拜魯特音樂節(Bayreuther Festspiele)不告而別的「離開」,認為過多的演出會耗損掉音樂的靈性,恰巧正如「指揮帝王」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都市傳說」戲稱的那樣:
「小克萊巴簡直就是一位需要到「冰箱空了」才會出來指揮的隱士。」……因為他無可挑剔的完美主義(或帶點怯場)。
而一度被外界視為是卡拉揚在榮退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後的潛在跟熱門接班人,幾次訪談中也表達出對卡拉揚演出相當著迷,尤其是Legato純熟技巧的小克萊巴,傳言在西元二十世紀八零年代初期已經獲得樂團董事會跟卡拉揚的首肯,即將出任柏林客座指揮一職……但由於他開出的出場費跟相關禮遇猶高於主帥(卡拉揚)不少,故一直要等到西元1989年3月,也就是卡拉揚正式簽字退休前夕,小克萊巴才與柏林愛樂合演了莫札特的《第三十六號交響曲》跟布拉姆斯的《第二號交響曲》等……
當然,身處金錢至上的資本社會世界,追逐錄音名盤或大師實演毫不手軟的大和民族,對小克萊巴的崇拜不在話下。即使面臨泡沫化經濟的窘境,日本商社依舊提供讓同業指揮家瞠目結舌的高額出場費!西元1994年10月,小克萊巴赴日進行六場歌劇《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的公演,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跟小克萊巴於東京文化會館激盪出的璀璨火花,不只擁有天價般的音樂會門票,更是他職涯最後一次的歌劇演出。(附註:西元1991到1993年間,小克萊巴只登台演出七場音樂會)
在此之前,小克萊巴於西元1989年和1992年兩次執棒一年一度的全球音樂盛事,也就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Das Neujahrskonzert der Wiener Philharmoniker)。雖然相較於喜愛跟聽眾於台前互動、交流的指揮家,自幕後彩排到幕前演出,小克萊巴對於集體同樂一事顯得有些不自在,但能夠受邀成為維也納愛樂創團一百五十週年的當年度音樂會指揮(1992),代替過世的伯恩斯坦大師(Leonard Bernstein),當時亦是樂壇佳話。
西元1995年,小克萊巴選擇「公休」,一整年未公開進行音樂會演出。
隔年,在一場前往德國因哥斯塔特(Ingolstadt)為奧迪汽車(Audi AG)總部員工所舉辦的私人音樂會之後,小克萊巴居然遭道狗仔隊意外爆料:其要求車廠以一輛客製化,總價值超過十萬美元的旗艦房車Audi A8做為報酬!
少即是多
西元1999年2月下旬,隨著貝多芬《第四、第七號》交響曲在西班牙與義大利的五場演出落幕,小克萊巴的指揮人生也就此劃下句點。約莫96場的音樂會演出和約400場的歌劇指揮,幾乎就是蔚藍樂海裡最寶貴的珍珠吧。就算是被歸類為「難以捉摸的天才」,平均排演次數跟時間往往都是其他指揮家的五倍以上,但那充滿生動的比喻和富於啟發性的指導風格,以及舞台上讓人如癡如醉的魅力,在在證明了其「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表演堅持。
西元2004年7月13日,長時間深居簡出,不再涉及音樂事務的小克萊巴,因前列腺癌病逝於其妻的故鄉斯洛維尼亞, 享壽74歲;早年於杜賽道夫學習芭蕾,進而結識小克萊巴,並攜手共進禮堂的舞者布蕾佐瓦(Stanislava Brezovar)已在八個月前別世。
尾聲:
西元2010年,英國《BBC音樂雜誌》邀請全球頂尖百位指揮家共同票選其心目中「最偉大的指揮家」,阿巴多(Claudio Abbado)名列季軍,伯恩斯坦則擠身亞軍,小克萊巴,樂迷們公認的「神之手」榮登榜首,其人其樂,從今時直到永遠,已是難以超越的存在。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los_Kleib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rich_Klei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