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局勢風雲變幻,關稅壁壘一波波,讓原本順暢的供應鏈開始出現「高牆」。作為代工巨擘的鴻海(Foxconn),當然不能坐以待斃,於是它在 東南亞與印度 積極布局,把「避稅」與「分散風險」結合成一套成熟策略,讓我們一起來拆解吧! --- 🌏 為何要避稅?關稅壁壘對供應鏈的衝擊 過去幾年,美中貿易戰、新冠疫情後的保護主義抬頭、歐盟碳邊境稅(CBAM)試點…一系列事件,讓跨國企業不得不重新思考: 進出口成本暴增:10% ~ 25% 的額外稅負 貨期不穩定:某些港口或航線被徵收附加稅 市場佈局調整:部分地區成為高成本禁區 就算是全球最大代工廠,也無法承受「全線在中國生產、再出口到各地」的營運模式。於是,布局多國生產據點、分散關稅風險,成為鴻海新的核心戰略方向! ---
--- 🌴 東南亞篇:越南、泰國、印尼的分工與稅務優勢 1. 越南 ASEAN 自由貿易協定(AFTA) 優惠:東協內部關稅可降至 0% 電子組裝重鎮:台積電、三星、蘋果都在此投資供應鏈 鴻海布局:高雄廠部分產能已轉移至越南平陽、日本和南越新廠 2. 泰國 EEC(東部經濟走廊)政策:政府大力補貼關鍵產業 汽車與電子雙重優勢:泰國是全球第二大汽車生產國 鴻海布局:與泰國電信與汽車零件廠合作,拓展智慧製造基地 3. 印尼 2023年加入 CPTPP 談判:未來有望享受更多關稅減免 勞動力親和與資源豐沛:本島鋰電池原材料優勢 鴻海布局:已在雅加達周邊設置組裝線,並與當地政府協商落地電池封測基地 這些東南亞據點的共同優勢,就是在地生產並直接銷往周邊市場,最大化關稅優惠,同時維持供應鏈靈活性。 ---
--- 🇮🇳 印度篇:避開高關稅、搶進千億市場 印度市場對外國電子產品與汽車零配件徵收高額進口關稅,傳統中國代工並不具優勢。鴻海採取了: 1. 在印度設廠 已在清奈、艾哈邁達巴德等地設立手機組裝與電動車零件生產線 避免 30% 以上的進口關稅 2. 本地化供應鏈 與印度電池、塑膠件、顯示面板供應商合作 逐步達到「80% 零件本地採購率」 3. 享受印度政府補貼 電動車補貼計畫、製造業「產業走廊」計畫 節省研發與設廠成本 同時,印度內需市場龐大,手機、電動車與太陽能電池需求不斷攀升,讓此策略不僅是「避稅」,更是「搶市」。 --- 🔄 分散風險與提升效率:鴻海的整體供應鏈思維 綜合東南亞與印度的布局,鴻海最終達成了: 關稅成本最小化:關鍵市場在地生產、就近出貨 營運風險分散:單一市場封鎖或關稅調整,影響有限 供應鏈效率提升:更靠近最終消費市場,縮短運輸時間 這種「全球多點、生產全球化」策略,也讓鴻海在面對貿易保護主義、高關稅衝擊時,能更從容應對。 --- 🌷 粉色花海女孩觀點 看完鴻海在東南亞與印度的避稅策略分析,我深刻感受到: 跨國製造大廠,必須超越單純代工思維,而是要把「生產」與「貿易政策」緊密結合,才能在全球動盪中立於不敗之地。 對投資人而言,這樣的策略不只是風險控管,更是未來營收穩定成長的重要保障。當其他廠商還在糾結關稅成本時,鴻海已經先行跑在前面,讓全球供應鏈重塑後,真正笑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