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聽聽病人的聲音?
大哥 ── 一位七十多歲、剛動完大腸癌手術的長者,又因為吃不下、營養不良住進了病房。
走廊裡,照顧他的阿姨皺着眉一再抱怨:
「他什麼都不吃,還一直兇我!」
護理站討論著要不要請心理師介入。我拿著癌症情緒評估量表,推門走進病房,坐到大哥床邊。
「我不是不想努力,只是需要喘口氣。」
「手術才過沒多久,我想多休息,可是太太老叫我下床,說不能一直躺。」
他語氣裡滿是疲憊。
「胃口呢?」我輕聲問。
「根本吃不下。」他苦笑,「好不容易想喝杯微糖豆漿,她卻買了鹹豆漿,還說甜的不健康。」
大哥眼神裡是說不出的無奈。
「活了這麼久,想好好過剩下的日子。」
「我活了七十幾年了,剩下的時間,只想吃得開心、玩得痛快。」
他深吸一口氣,語速慢了下來:
「可是她總提醒我:『你是病人,這不能吃、那不能碰。』
那我還活著有什麼意義?」
別把「為你好」凌駕於「你好嗎?」
不管是照顧者或是被照顧者其實都很辛苦
照顧者總以為自己做的都是「為了病人好」,卻忘了病人依舊擁有渴望與選擇。
而被照顧者身體不適、卻連自己身體的選擇權都沒有
當我們忙著安排最好的治療、健康的飲食,是否還保留了一點空間,聽見他們的心聲?
離開前,大哥低低地說:
「我知道照顧我很辛苦……
但我是病人,我也很辛苦啊。」
臨床上,常常有照顧者和病人吵架的情形發生
建議可以這樣做-
- 先傾聽,再行動
問一句「你想怎麼做?」往往比「你應該這麼做!」更能化解僵局。 - 尊重病人的自主感
適度的選擇權,會讓治療之路少一分煎熬、多一分動力。 - 記得彼此都很辛苦
病人與照顧者,都是這段旅程的同行者;互相體諒,才走得更遠。
或許,我們該做的不是把他們「關進」病房的規矩,而是陪他們走向想要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