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們已經在玩具店裡繞了超過一小時,問起兩小隻今年的兒童節禮物要什麼,兩個給出了一樣的答案。
那不買了?
「不行!我有好幾個想要的,沒辦法決定要哪一個,再讓我想一下。」颽颽一臉苦惱,畢竟他是從買下一間玩具店退讓到買下一個玩具,確實需要時間掙扎。
哥哥呢?
「那不然就不買了吧。」毫無物慾的翧滿臉寫著,他現在最想要的禮物就是回家躺平。
讓你們倆選個禮物也是很累人,就這樣繞來繞去半天,一個選擇障礙、一個直接放棄。
「我就不喜歡做決定啊...」滿臉倦容的翧,口氣開始不耐煩了。
「我也不喜歡。」颽颽也跟著咕噥著。
但是你們也不喜歡被決定啊。
不然這樣,今年的禮物我來挑,你們不做決定,只負責收?
「那你別買。」翧趕緊阻止。「你挑的我八成不喜歡。」
我挑的當然是我喜歡的,誰在乎你喜不喜歡。
「我要自己挑。」颽颽已經成功篩選到最後五樣,正擺在他眼前聽他點兵。
我就不明白了,讓你們擁有決定權,怎麼好像讓你們更痛苦了?
「雖然你讓我們自己決定,但是你給的條件讓人很難決定。」這話說得有點玄。
啥意思啊?
「例如今天,你說一人一千塊的額度選禮物,但是這裡的有一半以上的玩具超過一千塊,低於一千塊的就真的還好,怎麼選?」
那颽颽從哪裡翻出那堆選項,在那裡選擇障礙?
「他是硬要買,要不要打賭,那些東西就算全買回家,一小時之內就失寵了。」翧翻了個白眼。「你們大人說的讓我們決定,其實只是在有限的條件之下,讓我們不得不選一個最不討厭的而已,就很煩,根本不想選。」
那也不能不控制額度吧,我也是有經濟壓力的欸..
「除了金額以外,我們如果選了甚麼不合心意的,你們也會絮絮叨叨說確定嗎?這個真的想要嗎?然後問到我們自我懷疑,然後就不想決定了。」
回到家後,我開始反思這段對話,突然覺得,翧說得好有道理。
但一時之間,我又想不到該怎麼改變這種,狀似開明實則封閉的選擇機制。
並且我還發現,這樣的機制其實存在於每個「階級關係」之中,自認「民主」的上位者,總是會把命令包裝成一個選擇題,讓下位者自己決定,但實際上,選項裡根本沒有真正值得選擇的,然而不選又好像很可惜,於是只好硬選一個。
像是,你想要水果禮盒或是餅乾禮盒?但其實我只想要現金。
像是,你今天想要念英文還是數學?但是我其實想休息。
像是,晚餐是火鍋還是燒烤?但是我想吃夜市小吃。
像是我讓孩子們走進玩具店選擇喜歡的禮物,但是孩子們真正想要的禮物可能不在玩具店、或者遠遠超過預算、甚至可能不是用錢能購買的。
所以你想要甚麼當作兒童節禮物?
翧低頭思考了一下,嘆了口氣。「我真的沒甚麼想要的,但我又覺得沒拿到很可惜。」
那如果我讓你保留這次機會,讓你可以之後在兌換呢?金額一樣是在一千以內、或者是我能力所及的一件事。
「那你乾脆直接兌現給我。」
也沒有不行,你要兌現嗎?
「好喔,那你回家給我一千塊。」
那颽颽呢?
「蛤?那我可以預支明年的嗎?這兩個我選不出來。」這對兄弟的個性反差也太大。
不可以預支,我再給你五分鐘掙扎。
噢對,颽颽的新玩具,確實在一小時之內就失寵了。
知弟莫若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