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部浮誇的電影,而是一首詩,寫給那些每日平凡卻有高度專注的職人。
一把剪刀、一段人生、一道情感,導演傅天余是拍給母親,也是拍給每一位普通卻偉大的台灣媽媽。

🆓影視劇照及海報(引用於TMDB)著作權屬於該片出品方、經銷商或設計人
視覺風格
- 真實呈現台灣早期家庭理髮廳生活與人情味,主場景取自導演台中的老家,增添濃厚在地風情。
- 敘事方式貼近紀錄片質感,淡雅、細膩,重視人生的儀式感與情感流動。
一、劇本的本土性核心:理髮廳作為文化場域
導演傅天余以其母親為原型,書寫出「阿蕊」這位在巷弄裡默默剪了一輩子頭髮的女性職人。
這不是刻意「懷舊」或「鄉土」的再現,而是一種深度的地方書寫——
✍️理髮廳在台灣社會的歷史中,曾是半公半私的社交場域,不只是剪頭髮,更是交換情報、傾訴苦水、凝聚情感的空間。
《本日公休》以「出發去為老客人剪最後一次頭髮」為敘事主軸,表面上是一次公休,實際上是對一段時代的告別——這種敘事設計本身就是一種對台灣庶民文化的凝視與保存。
二、語言與人情:台語的情緒深度
全片大量使用台語對白,並且以自然的節奏展開對話與行動,這不只是語言選擇,更是一種文化情境的再現。
- 沒有過度口語化搞笑,也沒有粗製濫造的翻譯感,導演用一種溫柔的方式,讓台語成為情感流動的容器。
- 每一個「啊」「有啦」「唉呦」都不是廢詞,而是構成角色內心與社會關係的一部分。
✍️ 語言在這部片裡不只是工具,而是角色的身份證,是一種非語言的記憶留痕。
三、職人精神與「庶民倫理」的張力
阿蕊明明老了,身體也不好,兒女都反對她還要出門剪頭,但她仍然堅持「做到尾」,這不只是勞動倫理,也是一種台灣中生代對工作的儀式感與尊嚴感。
這與日劇中常見的職人敘事相似,但台灣版本更多了「不被理解的溫柔」——
✍️阿蕊不是社會精英,但她的勞動精神卻成為整個劇本的情感核心。這正是台灣式的本土價值:「即使被時代拋下,也還是要把事做完。」
四、敘事設計:慢節奏的地方記憶拼圖
- 劇本沒有過多轉折,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簡單,但這恰恰是它的力量:它不是要娛樂,而是要見證。
- 每一場戲都是片段記憶的再現:理髮廳、小鎮的田野、鄉村廣播、年輕人對父母的不了解……組成了一幅當代台灣的庶民家庭畫卷。
✍️這種敘事節奏與寫實基調讓人想到早期侯孝賢、楊德昌對地方與人物的書寫,只是傅天余的視角更為私密與女性化。
五、角色設計的文化地景:阿蕊是誰的縮影?
- 阿蕊不只是傅天余母親的分身,也是整個60、70年代為家庭奉獻生命的女性群像縮影。
- 她不是主張女性自主的新女性,也不是被壓迫的悲情婦女——她是一位「堅持自己的邏輯生活」的人。
- 這種複雜的「母性但非傳統」設定,讓角色跳脫了平面化人物,也讓劇本獲得了文化深度。
🧠結語:
《本日公休》是一部高度本土化但非「鄉土劇」的作品,透過極度日常的事件與語言,重構了台灣庶民生活中最細膩的一層——「做事做到尾」的堅持,以及那份不被時代歌頌的專業與溫柔。
劇本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喊口號、沒有說教,但每一幕都是對土地與人情的溫柔註記。這不只是寫給傅媽媽的情書,而是寫給整個台灣的「阿蕊」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