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誠在2歲4個月時,突然對「顏色」有了興趣,彷彿哪根開關被打開了!
整天追著我問:「這是什麼顏色?」或「你要什麼顏色?」
而且不只問,還常常說對了!紅色、藍色、綠色、黃色這些基本款沒問題,連「紫色」、「橘色」這些我原本心中歸類為冷門色,他也能穩穩說出來!
👶🏻 從一問三不知,到主動問顏色:語言學習「時機」真的存在!
我真的覺得很不可思議!
誠誠的語言發展一直算快,2歲前就詞彙爆發,許多詞明明沒教幾次,他卻能默默掌握,讓我常常驚訝:「欸?你怎麼會講這個!」
所以我從他快2歲開始,就會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且順便」加入顏色詞彙,還特別選他最愛的車車當媒介──紅色車車、黃色車車、藍色車車……我以為他會像其他詞類一樣,聽一聽就學會。
結果呢?
我問他:「這是什麼顏色?」他不是亂猜就是亂說,有時乾脆答非所問,感覺根本沒有吸收進去。
不過我也沒太緊張,反而想起恩師當年說過的:「顏色屬於認知性的詞彙,不需要太早強調。」所以我決定順其自然,靜觀其變。
然後就這麼等著等著──到了2歲4個月,誠誠突然開竅了!
他開始主動問顏色,對各種顏色都感興趣,甚至能穩定說出至少六種基本顏色。(註:他2歲2個月開始上學,學校也有相關活動,刺激可能更多。)
這段經歷讓我更堅信一件事:當孩子的「認知時機」到了,語言就像水到渠成,自然把那些原本無感的顏色詞彙內化進來。
🧠 職業反思:曾經太早給予,反而效果有限
這段經歷,也讓我想起剛當語言治療師時的自己。
那時候教具有限,活動變化不多,我常會對2歲半~3歲半的遲語兒,重複輸入大量顏色詞,甚至進行一連串「這是什麼顏色?」的輪番考問 😵💫
現在回頭看,真的有點心虛……
誠誠的語言成長讓我重新意識到——
當孩子的發展還沒準備好,不管你說幾次「藍色球球」、「黃色車車」,他可能都聽得進去,甚至胡亂跟著仿說,卻沒辦法真的「學得會」。
因為顏色詞彙不是用來表達需求、建立關係的「實用語言」,它不像「要不要」、「給我」、「車車」、「媽媽」這些詞與生活需求連結那麼強烈。
語言治療的介入若太早著重在顏色等認知性詞彙的輸入,反而可能偏離孩子當下真正需要建立的語言結構與功能。
🪞 讓我更謙卑面對語言發展
誠誠教會我的,不是顏色詞,而是這句話:
語言的發展,真的不能操之過急。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步調,有人早、有人晚,沒有人是照表操課。
我們能做的,不是一昧地輸入、教學、糾正,而是:
給他豐富、真實、自然的語言環境,
在他準備好的時候,他會自己吸收、自己轉化,然後驚喜地展現出來。
📌 給爸媽與新手語療師的小叮嚀:
- 每個孩子的語言與認知發展速度不同,2.5~3歲才穩定認色、命名是非常常見的情況。
到了3~4歲左右,多數孩子能準確說出常見的基本顏色詞。 - *會說不代表真正懂。**剛開始說的顏色詞多半是模仿來的,真正的理解來自生活中的情境連結與興趣引發。
- 與其天天問「這是什麼顏色?」
不如在日常中輕輕帶過:「你穿紅色褲褲耶~好亮喔!」讓詞彙慢慢沉澱在孩子心中。 - 如果孩子語言量本來就比較少,顏色詞出現得比較晚也很合理,真的不用急,也不需要考來考去 😅
對語言發展較慢的孩子來說,建議先從「功能詞」開始(像是「要/不要」、「還要」、「給我」、「沒有」等),等語言基礎穩了,再慢慢拓展到顏色、形狀、數量等認知性詞彙。
🎨 小補充:孩子學會顏色詞的常見時間點
- 1.5~2歲:開始注意到顏色差異,但還不太會命名,說出來的顏色多半不準或是亂猜。
- 2.5~3歲:逐漸能穩定說出3~6種基本顏色(像紅、藍、黃、綠,甚至黑、白、橘、紫、粉紅),但仍可能有混淆。
- 3~4歲:多數孩子能準確說出大部分常見顏色,也開始展現對顏色的偏好(例如:我最喜歡粉紅色!)。
- 4歲以上:能分辨深淺、亮暗,甚至將顏色與情緒、角色等概念連結(像紅=生氣、黑=晚上、白=乾淨)。
🟡 若超過3歲半~4歲仍無法穩定辨認或說出顏色詞,且整體詞彙量也偏少,可以進一步觀察孩子的語言理解或詞彙發展是否有落差。
💡 語療師小叮嚀:孩子還不會說顏色時,怎麼陪?
先說~烏莉媽媽自己其實也沒有特別做這些活動🤣
所以真的沒做,也不會怎樣,請放寬心!
如果孩子對顏色開始感興趣,家長又想做點什麼的話,其實可以從簡單的**「分類」與「配對」遊戲**開始。
這些活動能幫助孩子建立顏色的視覺概念,效果往往比反覆要求他說出顏色詞更來得自然有效。
例如可以這樣玩:
- 把紅、藍、黃積木分成不同顏色堆
- 把紅色球球放進紅籃子,藍色球球放藍籃子
- 一起玩「找找家裡有什麼紅色的東西」遊戲
不需要教得太正式,也不用瘋狂設計教案。
只要在日常中陪他一起看見顏色、聊聊顏色,
當孩子準備好了,這些詞彙就會像自己長出來一樣跑出來。
很神奇,也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