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言逐漸流失的時代,22 歲新生代創作歌手江晟榮選擇以母語創作,於 7/11 推出首張客語創作專輯《尋著》,自 2021 年離鄉南下就讀臺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後,他透過與阿婆打電話聊天練習客語,重新拾回童年記憶與文化認同。
歷時兩年半製作,《尋著》收錄 8 首作品,串聯他對語言、記憶與身分的提問與追尋。製作團隊集結金曲歌手陳瑋儒、民謠詩人蘇文劭、阿卡貝拉留聲樂團、後生歌手龍宣亘等音樂人,作品融合吉他、二胡與傳統旋律,兼具現代質感與文化底蘊。《尋著》透過募資平台成功達標,獲得超過百位支持者響應,為近年客語音樂注入青年視角與創作能量。

江晟榮擁有獨特的語言背景,父親使用苗栗少數人講的海陸腔,母親則講較普遍的四縣腔,受到這兩種客語腔調的影響,能靈活地運用語言腔調,進而體現在創作之中。嘗試使用母語創作近 4 年的他,將家鄉和兒時的記憶融入歌曲,創作風格溫柔細膩,充滿對土地與家人的情感,累積豐富的創作能量。目前也擔任寶島客家電臺節目主持人,持續練習與使用客語,讓語言和音樂在日常中交織,回應對土地與文化的認同。
過去曾在多場校園音樂比賽中以客語創作屢獲佳績,包括政大金旋獎、成大成韻盃、臺大音韻獎等。2024 年榮獲文化部「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客語組佳作,並於北流 Live House D 舉辦首次客語創作專場《轉屋的路》。今年陸續登上金旋音樂節、JAM JAM ASIA 等大型音樂祭舞台,為客語音樂注入新活力與年輕聲音。

《尋著(qim doˊ)》在客語中代表「找到」的意思,但在華語中,則是一段仍在「尋找」的旅程,反映出專輯的核心概念:在尋找文化根源的過程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情感寄託。而「 尋(qim) 」與「 情(qin) 」的客語發音相近,在尋找自我與歸屬的路上,最終找到的是對家人、對家鄉的「情感」,「在『尋』的過程中,滿滿都是『情』。」
「這張專輯是我從離家開始,一路寫回家的過程。」2021年離開家鄉苗栗,前往臺南求學,遠離客語環境,反而激發他用母語創作,逐步找回遺忘的語言與情感,起初對客語創作缺乏自信,但隨著獲獎肯定,他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特色,並勇於分享作品。
對晟榮來說,文化的探索與傳承既是興趣也是責任,客語創作成為他結合音樂與文化的最佳方式。期盼帶領聽眾在音樂旅程中尋到屬於自己的歸屬感與內在力量,找到那條出發卻同時指向家的路。
首張專輯便親自擔任製作人,選擇回歸南藝大錄音室,錄製真實鼓聲、弦樂、吉他與二胡,並邀請好友共同參與編曲、錄音及混音,細膩打磨每一細節,專輯配唱部分則邀請金曲客語歌手陳瑋儒助陣,製作期間他更向父親請教客語詞句及發音,力求讓作品更貼近苗栗家鄉的語感與文化。
專輯《尋著》融合民謠、流行及搖滾元素,巧妙融入二胡與傳統歌謠,呈現現代感與文化底蘊。8 首曲目中,有四首分別與金曲歌手陳瑋儒、民謠詩人蘇文劭、阿卡貝拉團體留聲樂團及客家歌手龍宣亘合作,展現創作者之間深厚的情誼與支持。

專輯設計以「藥盒」為概念,象徵這張作品猶如療癒思鄉症的良方。江晟榮回憶祖父母在苗栗經營「真仁藥局」的日常,細膩地將這段珍貴記憶轉化為專輯外包裝,藥盒造型串聯起對故鄉與親人的深厚情感,也象徵音樂成為緩解思鄉之苦的特效藥。籌備期間,江晟榮曾參訪漢聲雜誌社,受門口葫蘆造型啟發。創辦人黃永松曾言:「我們的葫蘆裡賣的是藥!」這藥指的是滋養心靈的文化。江晟榮期望《尋著》能成為遊子心中的療傷良藥,透過客家文化豐富聽眾的內心世界,彰顯文化塑造族群認同的力量。

專輯發行前夕,江晟榮舉辦秘密搶聽會,由「循聲入座」主理人采郁擔綱主持,透過 live podcast 形式帶來深度訪談、歌曲導聆及現場演出兩首主打歌曲〈正月半來火旁龍〉與〈一路共下〉。活動現場同步展出晟榮的個人創作歷程,並準備「硬頸奶茶」與艾粄、擂茶等客家特色點心,營造誠意十足的文化氛圍。
搶聽會現場座無虛席,吸引眾多前輩們到場支持,包括謝宇威、溫士凱、邱淑蟬、Rita 林鈺婷、陳瑋儒、蘇文劭等人共襄盛舉。亦師亦友的陳瑋儒更在現場感性表示:「你曾說想當一個有影響力的人,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做到,但我真的被你影響了。」這場搶聽會不僅為專輯暖身,更為客語音樂未來寫下嶄新的一頁。
感謝逾百位募資支持者,讓《尋著》誕生並注入力量,江晟榮以音樂編織「出發也是回家」的路,展現客語文化的當代生命力。
專輯承載他的成長故事,也是獻給遊子與文化守護者的心靈良藥。專輯數位版本已於 7 月 11 日上架各大串流平台,實體專輯預計 9 月發行,並將於 11 月將展開 3 場【尋回】巡迴,從求學地台南出發,經過工作所在的台北,最終回到苗栗家鄉,邀請大家一同踏上回家的音樂旅程。
《尋著》收聽連結
● 本文資訊及照片來源:江晟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