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
前一天晚上已經住進北九州市的旅館,因此這天就近從北九州市區開始行程。從小倉驛前勝山通上的巴士站,搭乘西鐵巴士93番,在廣壽山站牌下車,就可以走到福聚寺。廣壽山福聚寺
福聚寺背靠足立山,寺內有兩座礦工慰靈碑。「小倉鷲嶺 足立新鷲嶺 不老妙見 各炭坑傷病死者追弔紀念碑」位於正殿後方,大約是紀念足立山山麓眾小炭坑傷亡者的紀念碑,除了石碑正面的碑名之外,碑座有一個由兩支礦工十字鎬交叉而成的標誌,背面另有兩行文字,但因石碑太高、又有樹葉遮擋,無法全錄文字,大約可見紀念碑建於大正四(1915)年,落款人是當時的眾議員友枝梅次郎,他也是礦業經營者。
福聚寺正殿北面設有墓園,一進墓園,即可見寺內第二座礦工慰靈碑,碑前有一個可能是小倉炭鑛社章的標誌,石碑正面文字:
小倉炭鑛殉職者慰靈塔
黃檗宗管長 近藤德寧書
背面文字:
昭和貳拾叁年叁月貳拾八日建之
小倉炭鑛組合取締役會長 松永勝藏
同 頭 取 古谷博美
小倉炭鑛於昭和13(1938)年創業,昭和40(1965)4月末閉山,礦區離此不遠、就在今日的北九州市區內,可見這篇文章對於小倉炭鑛的簡介。

各炭坑傷病死者追弔紀念碑

小倉炭鑛殉職者慰靈塔
高松炭鑛
接著搭公車回小倉驛,乘JR列車至水卷驛,往北走一段上坡路,就可以到達水卷町圖書館。圖書館西側有一座名為多賀山的小山丘,以前是日本鑛業高松炭鑛的礦區之一,沿著長階梯往上走到第一處平地,有一塊方形的墊高平整地基,這裡是大山祇神社的遺址,如同台灣礦坑旁邊有土地公作為礦工的信仰寄託,日本的礦坑旁邊則會有山神社。
山神社遺址北側有一座「殉職者招魂碑」,背面文字「昭和十二年六月建之 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遠賀礦業所」,南側則有一座「鑛業報國」碑。日本鑛業與日本化學工業,在戰前都是屬於大財閥日本産業コンツェルン(日產康采恩)旗下的企業,這裡的紀念碑落款,皆是以日本化學工業的名義。
從此處平地沿小徑往北走,有一處基督教墓地,這裡有「十字架之塔」(The Tower With Cross)。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軍隊把在東南亞捕獲的盟軍俘虜,大量遣送至日本境內的礦坑從事強迫勞動,高松炭鑛這裡有70名美國人、250名英國人與800名荷蘭人。根據碑文的說明,戰後日本化學工業因為害怕被追究責任,建立了這座塔,但很快就荒廢,後來倖存的荷蘭俘虜找到此處,水卷町才於1987年4月修復並立文紀念,碑文以日、荷蘭與英文並陳,並鐫有荷蘭在日本所有死難者的姓名以及生歿年。

高松炭鑛殉職者招魂碑

十字架之塔
回到長階梯下的水卷町圖書館,同棟建築裡面另一個機構是水卷町歷史資料館,設有展示室,展示內容包括鄉土礦業歷史,主要就是日本炭礦(即日本鑛業)在當地的經營。水卷當地的煤炭開採歷史甚久,江戶時代就有紀錄,明治39(1906)年由三好德松整併主要大礦,進入三好炭坑的時代,並開始使用機械採礦,最盛時期有員工2,600人。
昭和九(1934)年,三好炭坑的礦區由日本炭礦接手、改稱高松炭礦,多賀山附近為第二礦業所(二礦),日炭並擴大挖掘範圍,最盛時期員工約9,000人、加上家屬約25,000人,至昭和46(1971)年高松炭礦全面閉山。
展示室有日本炭礦接手之後,於1930年代後期開始營建的礦工社宅(會社住宅)模型;後來有一名礦工之子,在1984年拍攝了其中一個社宅區的照片,大約就是屬於當年這一批建築。

高松炭礦戰後年表。年表可說是各歷史資料館的基本展示配備

水卷町歷史資料館內的高松炭礦礦工社宅模型照片解說
在圖書館/歷史資料館的正面,沿著停車場往前走,有一座「炭鑛就勞者之像」,是在1944年由「軍需生產美術推進隊」的成員所創作,意在促進戰時的煤礦生產。雕像本來位於二礦的坑口,位置就在圖書館下方的馬路對面,地圖上標示為中央的地方,後來移到這個位置。我因為趕時間,匆忙間沒有找到這座雕像,是行程中的失誤之一。
我要離開時,看到圖書館前有社區巡迴巴士的站牌,而且剛好有一班車來到,可以到車站附近的町役場,想說可以少走一段路,就毅然跳上小巴。結果車上都是銀髮奶奶們,而且因為是巡迴巴士,車子先往北走在眾社區裡繞來繞去,讓我很擔心會不會看錯路線而越搭越遠,經過一番折騰之後,小巴終於往南回到役場。行車花費的時間其實多過走路,但雙腳有獲得休息就是。
回到水卷驛之後,搭JR到スペースワールド(Space World)驛,這裡是官營八幡製鐵所的舊址,也是本次福岡行程中,除了煤產業之外,造訪的唯一鋼鐵業產業遺產。
日本是亞洲第一個邁入「現代化」(日本人稱為「近代化」)的國家,而「現代化」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工業化。說到一個國家的工業化,在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時代,指的往往是煤與鋼鐵兩項產業:鋼鐵是傳統工業的根本,而製鐵煉鋼,又需要將優質煤炭加工成焦煤,作為高溫燃料以進行煉鋼。因此,煤與鋼鐵產業就成為現代工業的領頭羊。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召開「第39回世界遺産委員會」,會中通過,將日本提出的「明治日本之產業革命遺產:製鐵、製鋼、造船與石炭產業」,登錄為世界遺產名錄中的文化遺產,這項世界遺產即是集中在煤與鋼鐵兩項產業。
世界遺產中的官營八幡製鐵所位於今日北九州市的八幡地區,建立於明治34(1901)年,是繼明治20(1887)年成立的釜石鑛山田中製鐵所之後,日本第二間製鐵所。明治27(1894)年,日本與清朝間發生「甲午戰爭」,日本對於鋼鐵的需求增加,國家計畫設立官方營運的製鐵所,本來評估三個地點,福岡因為筑豐地區盛產煤礦,因而雀屏中選將官營製鐵所設立於八幡地區。
官營八幡製鐵所成立運作順利之後,一直到二戰結束前,一直是日本國內最大的鋼材來源,超過全國產量的二分之一。昭和九(1934)年,日本政府將國內數家官、私營的製鐵所,合併成為私有的超大型製鐵企業「日本製鐵」,八幡製鐵所結束它的官營時代;二戰後因為「財閥解體」的政策,「日本製鐵」被分拆為四家企業。但隨著產業的演變,四家中的八幡製鐵與富士製鐵於昭和45(1970)年合併,成為「新日本製鐵」;平成24(2012)年,「新日本製鐵」又與住友金屬工業合併,成為新一代的「日本製鐵」。
官營八幡製鐵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設施,包括1901年剛成立時引進德國技術所建立的東田第一高爐跡,以及舊本事務所、修繕工場與舊鍛冶工場。比較可惜的是,因為八幡廠區目前仍在持續運作中,一般遊客無法進入廠區,舊本事務所、修繕工場以及舊鍛冶工場並沒有開放參觀,僅在廠區外圍有一個眺望點,有若干展示板並由導覽人員進行解說。東田第一高爐史蹟廣場目前也沒有開放,但因高爐高聳於地面,所以取景倒不是問題。

東田第一高爐跡

東田第一高爐啟用初期的照片
延伸閱讀:《愚者之毒》
本日遊記介紹的北九州是筑豐礦區的最北緣、並不是最有代表性的地方,但本日行程相對較短,所以就將此延伸閱讀放在這裡。
日本小說家宇佐美真琴2017年作品《愚者之毒》(中譯本由獨步文化出版),敘述一個礦工家庭,小希的父親在1963年遭遇三池三川坑煤塵爆炸事件(後面的遊記會介紹三池三川坑)之後失去工作能力,一家搬到位於遠賀川支流的筑豐深山,這裡的兩百家中小礦場先後因礦業沒落而倒閉,於是礦主將原來的礦工工寮,以相對低價租給像小希這樣的家庭。
小希一家靠社會救助度日,但社會救助的金額並不足以維生,他們的房東一面向無處可去的貧困家庭收租,一面又對這些人放高利貸,讓這些人陷入無法脫身的債務地獄。小希的母親離開家庭,15歲剛國中畢業的小希,必須到處打工負起照顧一家五口(父親、小希、妹妹以及兩名弟弟,其中的小弟左腳不好)的責任。
小希跟住隔壁的同學阿勇互相扶持,某天忽然發生一件變故,兩人相偕逃離筑豐前往東京,在機緣與有心人的安排之下,兩人冒用他人的身分,在東京過著頗有餘裕的中產生活,心理面卻一直埋藏著秘密。
雖然礦村生活可說僅是這本小說的故事背景、篇幅不多,然而第二章〈筑豐挽歌〉些許描繪了礦業沒落之後,基層礦工家庭的貧困處境。現實上,礦坑逐漸關閉之後,筑豐地區大量礦工家庭陷入經濟困境,一直到現在為止,筑豐一帶許多地區,其領取社會救助的人數比例,仍然高於全國平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