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她走進理髮店,提前一週預約好的時間。
「幫我剪短,短到不能再短的那種也沒關係。」
設計師有些驚訝,確認了一次:「你確定嗎?」
她點頭,眼神很平靜,
然後低頭笑了一下,「這樣比較不會突然一大把掉下來,我怕我會嚇到自己。」
從被診斷為癌症之後,她就開始做各種「心理準備」,但這種準備不是學校教的,不是公式推演,
而是一種貼近身體的學習。 她學著面對——從檢查數字、掉髮、身體變化,到與原本的自己告別。
「剪完可能會有點陌生喔。」設計師邊打開剪刀邊說。
她說:「沒關係,我本來也正在變成另一個人。」
那天的午後光線很好,照在鏡子裡的她身上,剪刀發出輕微的聲響,一撮一撮髮絲落下。
她不敢低頭看地上,只專心望著鏡中的自己,慢慢告別那個熟悉的影像。 她告訴自己,不要害怕,這不是結束,是一場過程。
設計師問她:「要不要留一撮當紀念?」
她想了一秒,然後笑著搖頭。
「不用了,頭髮會再長……但我要先活下來。」
那句話說出口時,她才真正發現,自己有多渴望活。
不是那種拚命要打敗病魔的戰鬥式活法,而是—— 想再吃一頓熱湯麵、想再看一次日出、想再走進喜歡的那家書店。
她突然覺得,只要還在,還能選擇,就很好。
剪完以後,她對著鏡子笑了一下。
那是種不確定的笑——有一點膽怯,有一點釋懷,也有一點新的勇氣。
她拍了張照片,傳訊息給一位很久以前就陪在她身邊的朋友。
簡單打了幾個字:「我變勇敢了一點點。」
朋友很快回覆她。
是一張清晨的照片,太陽剛升起,淡淡的橘光灑在地平線上。 配上一句話:
「你也會像這樣,一點一點亮起來。」
她看著照片,好久沒這麼安靜地微笑。
是的,不必很快、不必一下就好起來——只要一點一點,也可以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