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較市場短期的波動,經濟理論預測的準確性,也許需要更長時間去驗證
2010年,握有「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頭銜的陳志武教授出版了「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將近三百頁、包含各種經濟學理論的書其實只是要傳達以下兩個觀念:第一,中國經濟並不是舉世無雙的「奇蹟」,而只是經濟體發展路徑的其中之一;既然只是其中之一,就必然會依循其他經濟體發展的軌跡逐漸趨緩。
第二,支撐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其實是「市場與一部分的自由」,而不是其他中國研究學者所說的政府效能與計劃經濟的效率。
換言之,要讓中國的經濟持續發展,中國的政體必須持續走向改革開放,只要回頭走向政府主導,經濟成長的效能勢必開始失速。
這本書在2010年出版,後續碰上中國互聯網高速增長時期,相較於當時剛從金融海嘯重創後仍處在復甦初期的美國、被主權債務纏身元氣大傷的歐洲,及仍在長期通縮陰影下苦苦掙扎的日本,中國的快速成長確實是獨樹一幟,也在那個時期被視為取代美國霸權只是「遲早的事」。
所以是陳志武教授的理論失準了嗎?中國的經濟成長軌跡確實如此特別嗎?
「後發優勢」理論 VS. 「後發劣勢」理論
有時候,越是正確的理論,越是會超前時代,準與不準,需要更長的時間去驗證
在「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這本書的開頭,就提到兩種後發型國家經濟成長模式的辯證,一種是林毅夫所謂的「後發優勢」,另一個則是楊小凱的「後發劣勢」理論。
「後發優勢」理論很直觀,講的就是比較晚才開始發展的國家,因為有前面發展的國家模式可以依循,因此可以省下很多「學費」;早期發展國家摸摸索索磕磕絆絆花了三十年達到的高度,後進國家只要花十年就可以達到同樣的經濟成果。
這些就是許多人看中國經濟發展時的盲點:他們看到高樓大廈、看到行動支付,深入一點的看到各種交易產權的完整法規,因此認定「中國的高速發展已經屌打_____」
既然如此,那「後發劣勢」又是什麼邏輯?既然前人都已經告訴我們該怎麼做才會成功了,後面發展的國家怎麼又會處於劣勢呢?
楊小凱教授指出:正因為後發者可以輕易地模仿,因此反而不會就自己的制度層面去深刻檢討要調整的地方,加上這些後發國家多數民主化程度較低,而專制政權最大的弊病,往往就是全國的發展繫乎當權者的能耐及道德之上。
成也明君,敗也昏君,更可怕的是昏君如果不知道自己是昏君,那歷史上已經驗證五百次,這個政權最終會走向衰亡
但不論是優勢還是劣勢,即便是長期對中國的發展樂觀如林毅夫教授,也從未認同過政府可以大過市場去指導經濟發展這種邏輯
市場經濟始終才是最有效率的經濟發展模式
身為經濟人的天職,就是去觀察並驗證經濟體的運作該如何修正才能使市場運作更有效率,但從來不是讓統治者個人意志去取代市場機制運行
時隔十五年,中國的各種經濟成長失速,逐步驗證了陳志武教授的觀點,所謂「中國模式」再怎麼神奇,始終無法脫離物理法則。
其實中國早晚要面臨高速增長逐漸趨緩的十字路口,只是那個當下,執政者要決定「還政於民」,還是「奪富於民」。
走筆至此,其實更多的是感慨,曾經有多少中國傑出學者提出針砭,希望的是在問題發生之前能夠預先做好準備,讓中國真正重返榮耀。
曾幾何時,那些提出問題的人,最後被當成問題解決,清華法學巨匠許章潤教授因批評習體制被停職、甚至黨校教授蔡霞也因提出建言被開除黨籍,曾經的百家爭鳴,如今只容得下一種聲音。
而這樣的「中國模式」還能否延續,我認為也許不用再一個15年,我們就能看到一個初步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