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我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第七章 我執

 

 

 

 

 

 

 

 

 

 

 

 

 

 

 

 

 

 

 

 

 

 

 

 

 

 

 

 

 

 

 

 

 

 

 

 

 

 

 

 

 

 

 

 

 

 

 

 

 

 

 

那個一直說「我」的人,是誰?

 

 

 

 

 

 

 

 

 

 

 

 

 

 

 

 

 

 

 

 

 

 

 

 

 

 

 

 

 

 

 

 

 

 

 

 

 

 

我,是谁?

 

在上一章,我們看見「執著」如何纏縛我們的情感、行為與選擇,比較傾向於外在對象的執著,是果,是對某物、某人、某經歷放不下;而當我們順著這條線繼續追問--「究竟是誰在執著?」一路深究下去,我們終將迎來這一章,最核心的問題:「那個我,是誰?」是對「我」這個主體的認定與維護,屬於內在主體的執著,是因,是因為「我」才生起得失心、有所愛憎。

 

只有契而不捨的往源頭追過去,方能直指問題核心、根本,從而找到真正的解答!伊隆·馬斯克說過:「第一性原理是我思考問題的基礎!」而「第一性原理」指的是,回歸事物最基本的條件,將其拆分成各要素進行解構分析,從而找到實現目標最優路徑的方法。

 

「我」在哪裡?

 

你有沒有曾經靜靜地坐著,沒有滑手機,沒有說話,沒有對話,只是讓自己安靜下來幾分鐘?你是否曾聽見腦中那不間斷的聲音,不斷評論、猜測、擔憂、希望……你會不會也曾驚訝地發現,那些聲音不是外來的,是自己對自己在說話?

 

那麼問題來了:那個說話的「我」是誰?那個在聽的「我」又是誰?

我們一生都在說「我」,我快樂、我難過、我成功、我失敗,但我們從來沒有好好地問過:「這個我,是什麼?」、「有一個抽象的我再觀察、照見這個實體的我,到底哪一個是我?」如果不太能理解本章所言,回想一下第四章提到的看到河、看到山、看到自己情緒的那個「我」,是否能夠明白那個「我」與本章所提到的「我」,是不是同一個我?

 

還是,我們從未真正「見過」自己?

 

我,是幻象還是實相?

 

人們對「我」的認同,往往是透過名字、身分(角色)扮演、經歷、情緒感受……等各種角度、方式來協助界定、判斷。不過,追究到底,要問的重點是,這個「我」,應該要用何種方式定義,才會完整?

 

佛經裡面的《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從經文衍生出來,生命現象是虛而不實的,是暫時,而非永恆的。筆者在這邊不是要做佛經的釋義,不過,《心經》告訴我們,人們透過外在、內在的事物,也就是「色、受、想、行、識」等成分來構成「我」,稱其為「五蘊」,亦即由「五蘊」構成了「我」;既然是「五蘊皆空」,那麼「我」便無法存在,亦即「無我」!筆者這邊並不是要否定你有所謂自我的存在,而是提醒:你所執著的「我」,只是無數條件組合下暫時呈現的樣貌,它會變、會散、會壞,它不是永恆的實體。

 

Ø故事13:《雜阿含》經中,外道薩遮尼揵子與佛陀辯論的故事

這位毘舍離國的尼揵子,自認聰明絕頂,也確實讓眾多跟他辯論的人折戟沉沙,所以,此人非常的狂妄自大。

一天,佛弟子阿濕波誓去拜訪佛陀,遇到尼揵子。當尼揵子聽聞佛陀教授的修行法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無我”的時候,很是不屑,決定帶五百弟子去同佛陀辯論。尼揵子見到佛陀,開口就立論:“五蘊有真我”。

佛陀就問了一個問題:“一個國王在自己的國土內,可自由出入,調兵遣將。是可主宰,可自由運用權力的。假設你認為有真我的存在,你對你的身體可否像這個國王一樣,有絕對的控制權呢?” 大家想想看,你們是否可以主宰讓自己永遠漂亮、年輕?

佛陀再三追問,尼揵子一直不答。直到大力夜叉持金剛杵,指尼揵子頭逼迫。尼揵子才不得不說:“的確沒辦法控制”。佛陀問到:“那你這樣說,就和有個能常住不滅的真我相互矛盾了吧?”尼揵子答:“是的”。佛陀又問:那對於沒辦法控制的東西是否覺得苦?心裡是否產生憂悲苦惱?尼揵子不得不認同。

參考網址:https://middlepath.ca/masters-teaching-20210717/

 

若是從心理學角度,這邊參考維基百科裡面所載,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在無意識形態下的思想,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自我」大致上是指個人有意識的部分。「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道德原則支配,想要完美,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份。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可以從它們之間的聯繫中得到合理的解釋……。從這面向出發,「我」就完整詮釋了嗎?

 

這邊筆者謹提供不同面向的解析,供讀者參考,並藉以反思,「我」到底是怎麼樣的存在?或許,還能重新建構對「我」的理解。不是一直向外尋找自己,而是向內「觀照」那個正在痛苦、也能自癒的心。最終,成為真正的「我」。

 

我執,是最大煩惱!

 

因為有「我」的存在,便生出了「執著」,引發了「煩惱」,然後,痛苦不斷。正是這種虛妄的「自我」意識造成了我執、自我中心和人我對立,是貪瞋癡習性和生命痛苦煩惱的根源。原來,我執,是最大的煩惱!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四念處觀也教導我們:「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其中「無我」是關鍵,因為一切的煩惱、痛苦、執著,其實都源於一個錯誤的認知:「有一個不變的我」存在。

 

當「我」被認定為真實,我們就會去追求令我快樂的事物,排斥讓我痛苦的人與經驗。因此,便困在「執著」裡面而不自覺!但,所有的一切都在變--情感會變、身體會老、記憶會模糊—那麼,那個「我」怎可能恆常?

 

但是,破除我執,並不是否定自我存在,而是鬆開那個緊抓不放的「我是……」的執著。這才是重點,也是自由的起點。來看個我執的故事吧!

 

Ø故事14:洪州法達禪師悟道因緣故事

一天,從江西南昌來了一位手持錫杖的僧人,名叫法達。他七歲出家,常常誦念《法華經》,自稱讀了三千遍。他來參拜六祖時,難免有些傲慢之氣,行禮而頭不觸地,錫杖搗地的篤篤聲,震得四週的空氣頓時緊張起來。

惠能斥責他說:「既然行禮而頭不觸地,不如不行禮。平時你修習些什麼?」

法達回答說:「我誦讀《法華經》已有三千遍。」

按照現在的速度,念一遍約七個多小時。

惠能說:「你如果誦讀到一萬遍,領悟了佛經義理,並不以此驕傲自大,就可以跟隨我學習佛法。你現在自恃誦讀了三千遍《法華經》而目中無人,竟然不知道罪過,你叫什麼名字?」

「我叫法達。」

「你名叫法達,卻何曾通達佛法!修道人不知謙虛,如何得道?即使讓你修成,也會變成一隻傲物害人的惡魔。」說完誦了一首偈: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

法達聽完這首偈後,兩腿不聽使喚,跪在地上禮拜惠能,帶著懺悔的口氣說:「弟子無禮,敬請大師原諒。從此以後,不論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謙虛恭敬,弟子誦讀《法華經》,不理解經文,心中常生疑惑,請大師講講《法華經》中的義理。」

惠能說:「法達,佛法本來通達的,只是你心中迷誤而不明白通達。佛經本來沒有什麼可疑之處,因為心中有疑。你讀《法華經》,以什麼為宗旨呢?」

法達回答道:「弟子天生遲鈍,只是根據經文字句誦讀,哪裡知道什麼宗旨?」

惠能說:「你給我念誦《法華經》,我為你解說經文要義。」

法達拿出《法華經》,大聲誦讀經文。當他念到《譬喻品》時,惠能叫他停下來,說:「這部經是如來以一件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其宗旨的。即使說了很多種譬喻,也沒有越出這個宗旨。這一件大事,就是佛的知見.你千萬不要誤解經文大意,看見上面說開示悟入,就以為佛的知見自己不會有。如果這樣想就誹謗了佛經,也詆毀了佛。既然是佛,他早就有知見,還要再開示什麼?佛的知見只在你心中,不在別處。由於一切眾生都貪愛外物,牽掛塵境,因此遮蔽內心的光明。你的心與佛是一樣的,所以經文說開佛知見。你光是念經,以為這就是功課,這跟牦牛喜歡自己的尾巴有什麼兩樣。」惠能教育法達要開佛知見,做到以智慧觀照自心,就能惡念常寂,善念常生,心行一如,自然能開佛知見。」

牦牛愛尾出自《法華經·方便品》中的「深著於五欲,如牦牛愛尾」。惠能以此比喻有礙於成佛之念。

法達說:「如果是這樣,只要了解佛經的意義就可以了,用不著辛辛苦苦地去誦讀經文了。」

惠能說:「迷妄與開悟在個人,減損與增益全由自己,我這樣說,嘴上念經,心中修行,就是轉法-輪;心中想著別的,就是被法-輪所轉,受經文影響了。」

法達聽完後,豁然大悟。說:「謝大師開示!法達沒有理解《法華經》的真正意義,只是被《法華經》文句所影響。」

他明白念與不念,皆任心自然;關健在於自心不起妄念。後來法達成為惠能十大弟子之一。

參考網址:http://m.fodizi.tw/fojiaogushi/15856.html

 

超越我執的練習與提醒

 

對於大部分的人而言,雖然我們通常不是利根之人,但是可以反覆練習筆者下面所提供的方式,訓練自己的思考能力,提升自己的「覺察」能力。而且,縱然是利根之人,也有所謂的悟後起修!如果,你已經有自己的一套修練方式或有修習禪定,那就依自己習慣的方式來練習即可;如果都沒有,那或許可以參考筆者提供的幾個面向,訓練自己的「覺知」!所以,隨時隨地提醒自己或是問自己下面幾個事項或問題,讓它內化成自己的心法,自然而然會在潛移默化中,超越我執:

一、練習真正的呼吸:只要想到,就提醒自己練習腹式呼吸法或是深呼吸,若是能做到在一般狀態下,做到大部分時間都是每分鐘呼吸6次(或更少)左右,有助於心性、情緒的穩定。剛開始需要意志控制,若能練習到自然而然,絕對受用無窮!

二、保持好奇心,持續學習:對萬事、萬物保持好奇心,持續的學習各種領域的新知。好奇心能幫助你充滿活力,協助你不斷淬煉之前所說的「第一性原理」,探究事件的本質而不迷惑;持續學習則能助你跳出認知框架,不被有限的大腦或無知給綁架、帶偏。

三、活在當下:這並非意味著及時行樂,而是要用心體驗生活,不論順境逆境,都能享受當下的每一刻,並從中獲得成長和啟發。《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任何所遭遇的,都是當遭遇的,就好好的去體驗它,它是成就更美好的你的基石!

四、其他:其實如同佛法所說有八萬四千種法門能夠協助你超越我執,上面是筆者提供自己部分覺得很實用的體驗、模式供讀者參考!最終的執行者還是要靠自己。這邊有一些細節提醒,隨時觀照自己「此刻心中升起的聲音,是〝誰〞在說?」、「這個情緒,是〝我〞本身,還是我暫時的反應?」、「如果沒有〝我是這樣的人〞的念頭,我還剩下什麼?」

 

透過這些練習與問題,我們漸漸會發現,所謂「我」,其實只是無數念頭、感覺、記憶的交織。但在那背後,有一個純然的「覺知者」,不增不減,不染不淨。那才是我們應該回歸的本來面目。

 

走出我執,看見空性

 

走到這裡,你會發現,前面我們談的輪迴、因果、煩惱、意識、執著……都與「我」有關--是誰在輪迴?是誰在承受果報?是誰放不下?又是誰在覺知?誰在執著?誰…是我?

答案,也許不需要說破。你只要靜下來,好好地問自己:「我,真的存在嗎?」

 

你若開始動搖,便已踏出破執的第一步。然後,透過沉思、觀照,覺察「我執」的升起,……到破除「幻象」、見「實相」,邁向解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鎮宅大石
0會員
81內容數
修行與投資沒有矛盾、如同覺醒者。 人生沒有後悔藥,六個字:覺悟、活在當下! 心中有佛、手裡有刀。 出世的智慧、入世的手段。 都是我,精彩、值得!
鎮宅大石的其他內容
2025/07/16
第六章 執著                                                                                                
2025/07/16
第六章 執著                                                                                                
2025/07/16
第五章 意識                                                                                                
2025/07/16
第五章 意識                                                                                                
2025/07/16
第四章 煩惱                                                                                                
2025/07/16
第四章 煩惱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