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非首次接觸,卻第一次了解原來現代藝術的樂趣,在於以自己的直覺,在藝術中療癒自我。
啟程前後,閱覽直島誕生這本書,分別預習建構直島歷史、再閱讀內化感動,也是此行中我最喜歡的島嶼之一。直島本身就是一個博物館。委託藝術家替直島創造的「委託製作」作品和邀請藝術家親自到直島,創作出運用現場特性作品的「場域限定藝術」,深刻體悟與一般展覽的不同。

地中美術館為其重中之重。這樣的特性於方針嶄露無遺。常設作品各自獨立卻又有連續性,創造結合建築和藝術之美的空間,唯有直島限定,在十五年的奔波努力下,創造集四位大成的作品—地中美術館。
安藤忠雄

館內禁止攝影,圖片取自官網
眾所周知安藤忠雄運用光線、清水模混凝土牆的設計展現簡約俐落的風格。地中美術館為保留鹽田遺跡和自然風景,將建物埋入地下,強烈個性卻又和諧地成為以下三個偉大現代藝術傑作的載體。他認為照射進幾何空間的光線,會產生與黑暗間的對比,能夠喚起極其心靈層面的希望。在足邊藍色光條漸進式的引領長廊延伸,別有洞天的天井承接瀨戶內天際的湛藍,中庭植有筆直的木賊、放置石塊,感受禪意的境界。
克勞德・莫內
地中美術館前迎接大家的是複刻的睡蓮池。

踏入莫內的展間,70萬顆2公分大理石塊象徵著光點,呈現晚期的睡蓮作品。

館內禁止攝影,圖片取自官網
天井的光線均質灑落,環繞如夢似幻的空間。我從四隅、中間360環繞,近看、遠觀每一幅的立面捕捉莫內筆觸的故事,感到睡蓮的油彩隨著水波蕩漾開來。晚年的莫內至親接連離世、白內障的經歷沉澱早期沒有的沉鬱,帶點灰藍紫調,蛻變浮游世界生命無常的色彩。
詹姆斯・特瑞爾

館內禁止攝影,圖片取自官網
因專人介紹導覽需要批次入場時間,大家排隊等待而入同時,可以體驗座椅和天井簡單純淨光線的Open Sky作品。經由指示走上台階,別有洞天。眼見的不為憑,可以穿透,但不劇透,雲霧般的空間繚繞眾人。若說Open Field 開啟我的現代藝術之眼,需另外預約島上的南寺Backside of the Moon作品則是感動盈滿全身、讚嘆造物主的偉大傑作。因應日本人善於忍耐的特性,流程設計在一陣等待後,身處世界、直球對決未曾體驗光的量感整個過程,走出同為安藤建築時,我淚眼汪汪。
瓦爾特・ 德・瑪利亞

館內禁止攝影,圖片取自官網
莫內描繪反射光置換色彩、特瑞爾精準科學邏輯讓觀者直接體驗光,地景藝術家德・瑪利亞則是創造場所感受。想像著早晨、正午、下午光線輕緩移動軌跡,賦予Time/Timeless/No Time作品每分每秒只存於觀者獨有的風景。他形塑世界觀的量尺是直徑2.2米的球體,拋光花崗岩映照每個人的樣貌,眼睛尋找著金箔不規則木柱的規律,我登上階梯最頂端,寧靜肅穆的空間僅存腳步聲輕輕響起,紛亂的躁動落定,思緒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