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先生跟太太阿霞早期做托兒所,那時是民國七十二年左右,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工廠如雨後春筍,工作機會多,每個女人都能出門幫忙賺錢。當時的幼稚園只收六歲的孩子,五個月大到五歲的孩子沒地方托育,太太阿霞是實踐家專幼兒保母科畢業,剛好接上這個新興的事業。
四十八歲那年,鄒先生迎來人生最大的考驗,大兒子突患急性白血病,入院之後雖然積極治療卻沒有機會出院。失去兒子的鄒太太一夜白髮,哀慟欲恆,無法吃喝,鄒先生喪子之痛雖不亞於太太,但是他知道當務之急要把太太顧好,失去兒子不能再失去太太。隔年,鄒先生有感生命無常短暫,不能只顧及自己,應該要做一點利益社會的事。有一天,他看到家扶中心貼出「寄養家庭」的公告,他便跟太太說,「我們來做寄養家庭吧。」
從托兒中心變成寄養家庭,中間的轉折,鄒先生說是對兒子無常示現的頓悟。寄養家庭的孩子跟托兒中心的孩子不同,他們的原生家庭不完整,甚至是受虐受暴,身心礙障的孩子,需要夫妻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愛心。鄒先生說,「我們不怕辛苦,只要用真心誠心去愛他們,他們都能感受到,不信任不安定的情緒就會慢慢消失,變成真正的一家人。」
有一個智能障礙的孩子小平在鄒先生家寄養了兩年,兩年後被安置到教養院,只要小平情緒不穩定,教保員就會打電話給鄒先生,請他撥空前來探視小平。在小平的心裡,早已把鄒先生和鄒太太當成爸爸媽媽,只有看到他們,他的情緒才能真正平靜下來。究竟需要多大的默契和多深邃的信任才能使一個身心障礙的孩子無條件的相信與依賴。
鄒先生和鄒太太早已當阿公阿嬤,經濟全然無虞,他們卻仍然繼續扛著「寄養家庭」的使命,堅持讓受苦的孩子有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愛不到自己的孩子,就去愛更多別人的孩子,給他們幸福,鄒姓夫妻的心胸展現極致的人情之美,人文之愛。老智者說,把「你的」、「我的」、「他的」界線拿掉,就能愛人如己,能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愛所有的孩子。
#愛人如己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寄養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