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極光」現內含超200+感情專文,有吸引力養成、分手療傷、性覺察、感情詐騙、迴避型人格、女權探討、高端反殺術、我想和你談的十場戀愛,文章連結點我),續愛自己之後,愛情變了模樣,建議合併閱讀。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訂閱收藏分享留言,都是對我最好的鼓勵,感激大家,我會繼續負重前行。
本篇文章獻給:
- 那些說要純粹肉體關係,卻總是忍不住期待假日的人。
- 那些害怕暈船,卻又捨不得做完就走的人。
- 那些想要愛的溫度,但不想承擔愛的重量的人。
好的讓我們開始吧👇👇👇
自上個月寫了小三系列後,陸續收到一些私訊。
其中有三封,都提到同一個關鍵詞:「性愛分離」
。
- 第一封的開頭是:「思齊,我以為我做到了純粹的肉體關係,但...」
- 第二封寫著:「為什麼我每次都說好不動情,結果總是暈船?」
- 第三封則問:「理論上應該可行,為什麼實際上這麼難?」
後來我回信問她們:「可以讓我寫成文章嗎?當然會匿名。」
三個人都同意了。
於是,有了今天這篇。
A的故事:我以為我控制得很好
思齊你好,
我是你的讀者,28歲,在科技業工作。看了你的小三文章後,我想分享我的經歷。
我有一個維持了8個月的固定對象。我們從一開始就說好,只是身體需要,不談感情。我覺得我做得很好,從不問他私事,也不期待節日禮物。
直到上個月,我無意間看到他跟別的女生的合照。 那一瞬間,我才發現自己原來一直在等。 等什麼呢?我也不知道。
我想問,如果真的做到性愛分離,為什麼我會難過?
讀到這裡,我停下來想了想。
A用了一個很有趣的詞:「等」。
如果真的只是身體需要,為什麼會有「等」這個動作?
我想起之前聽過一個故事。朋友說她有個固定炮友,兩人約定不聊私事,不過節日,甚至連真名都不知道。聽起來很完美的純肉體關係,對吧?
結果某天,那個男的在床上隨口說了句:「今天加班到很晚。」
朋友當下愣了一下,然後說:「你不是不能說工作的事嗎?」
他也愣了:「喔對,忘了。」
後來她告訴我:「那一刻我才發現,我們制定那麼多規則,其實是為了對抗一種很自然的傾向——想要了解彼此。」
這讓我想到A說的「我覺得我做得很好」。
做得很好,意思是什麼?壓抑得很成功嗎?
B的困擾:為什麼我總是暈船
思齊,
我每次都跟自己說,這次要理性一點,不要想太多。 結果每次都失敗。
上一個對象,我們約了三次後,我開始研究他的星座。再兩次後,我開始幻想如果我們在一起會是什麼樣子。
朋友們都說我暈船體質,但我真的想學會純粹的關係。 問題是,當他溫柔地抱著我說話時,我怎麼可能不動心?
我開始懷疑,我要的根本不是性,是被愛的感覺。 但我又害怕承認這件事。
B的這段話讓我想起很多事。
「當他溫柔地抱著我說話時,我怎麼可能不動心?」
如果真的只是身體需要,為什麼需要「抱著說話」? 如果真的可以性愛分離,為什麼不能做完就各自回家?
我記得看過一個研究,說人類是極少數會在性行為前後還會接吻、擁抱的動物。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並不是繁殖必需的動作。
但我們就是會想要。
B說她害怕承認自己要的是「被愛的感覺」,我覺得這很誠實。
因為承認了,就代表她得面對一個更複雜的事實:她想要的不是沒有感情的性,而是有溫度但沒有責任的親密。
但這種東西,真的存在嗎?
我想起一個男性朋友曾經跟我說:「為什麼妳們做完還要聊天?不能直接睡覺嗎?」
我當時覺得他很無情,現在想想,他可能也在抵抗什麼。
抵抗那種想要更靠近的衝動。
C的矛盾:理論與現實的距離
思齊你好,
我是心理系畢業的,理論上我很清楚性愛分離是可能的。 荷爾蒙就是荷爾蒙,愛情就是愛情,應該可以分開處理。
但實際上,我從來沒成功過。
最近的一次,我們約定只是週末見面。不聊工作,不談未來,連真名都不知道。聽起來很完美對吧?
結果三個月後,我發現自己開始期待週六的到來,開始想知道他平常都在做什麼。
我停止聯絡他了。 因為我意識到,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C的信讓我想笑,但不是嘲笑,是那種「我懂我懂」的苦笑。
她說「荷爾蒙就是荷爾蒙,愛情就是愛情」,理論上確實如此。
但她忘了一件事:人不是機器。
我們無法把感情切割得這麼乾淨。
她說自己「開始期待週六的到來」,這句話很可愛。
因為期待,是一種很純真的情緒。
當你開始期待見到一個人,你就已經不是為了荷爾蒙而見他了。
你是為了那個人。
C最後說「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我覺得這是三封信裡最誠實的一句話。
因為她承認了困惑。
而困惑,往往比堅持更接近真相。
我發現的事
整理這三封信的時候,我忽然意識到一件事。
- A說她從不期待節日禮物,但她會「等」。
- B說她總是暈船,但她從來不主動打破規則。
- C說她很理性,但她選擇逃避而不是釐清。
我猛然明白:她們根本不是想要性愛分離。
她們想要的是——有人主動打破這個遊戲。
她們制定這些「不能有感情」的規則,其實是在等對方說:「算了,我們別演了。」
性愛分離,不是她們的目標,是她們的測試。
用來測試對方到底有多在乎自己。
再仔細看A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