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常常有一種讓人窒息的氣候感。
走出門在外,有時會感受到一種沉重的悶熱,夾雜著濕熱的風。在室內或室外差很多。至少室內那種濕熱的方和悶熱感沒那麼重。
通常我們是靠冷氣來處理這一切。
冷氣的電,當然就是全民必須要使用的台電。
當大家夏天都要開冷氣,開不停,那麼台電就要生產源源不絕的電,以及維護輸電端發生的各種問題,來解決民生或工業用電。
最近常有的問題是小動物弄斷電纜,原來有這種事。
我以為的是區域電網遭受到破壞或是供電不足導致。
像是最近有一則新聞海上民營供電平台遭颱風摧毀,結果因為有拿政府補助金,就遭受到一些責罵和砲擊,有些的還說這樣魚都不能吃了。
因為你電池殘落化學金屬遺落,導致近海區域海域被汙染,那些都是有毒物質。
不過業者都說了會善盡收拾殘留物的責任,新聞報那麼大應該也不會不處理。
像這類的事情我在去台北外訓的時候講師都有提到,未來儲能的政府方向,以及各階段式政府的因應獎勵手段和補助。
雖然整場聽下來我就像是去聽人家報明牌一樣,學著怎麼讓企業政策跟隨政府政策走,達成獲利。
但講師們也教授不少我沒聽過的知識,讓我理解面對軟體這一塊,能夠怎樣更好的去打痛點規劃,切合現在系統商的目標一起合作出產品,達成儲能用電。
其實現在感覺政府也不是沒做事,尤其是能源署以前我聽著覺得很陌生的一個部門,在他們的積極規畫和各種補助獎勵下,真的已經一步一步地慢慢用利益去說服大眾投資光電來達成未來綠電供給的方式。
台灣就一個小島國,土地有限,但是民生用電與產業需求用電不斷上升,對於要限電大家都不爽。
在大家有共識都不使用核電的情況,我們要怎樣從別的地方拿到電,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
在這個核融合技術還沒到來,AI伺服器主機又一直要你的電的情況下,暫時先到戶外森林走走避暑吧。
我走過一次,還蠻涼的。
不過八月再去好了,龍樹晾看到的七月還沒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