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解構「AI新十大建設」的十大支柱
第3章:「3-4-3」框架:建構AI生態系統的整體策略
3.1 總體架構
「AI新十大建設」的十大計畫項目,被清晰地劃分為三大類別,形成一個「3-4-3」十大支柱的總體框架:3項智慧應用、4項基礎建設與3項關鍵技術(部分資料來源亦提及「六大基礎建設」及「四大技術領域」,但與十大項目的內容基本一致)。此一結構化設計顯示,政府的策略思維是全面性的,不僅涵蓋了前瞻技術的研發,更兼顧了市場應用的開創與社會層面的普及,旨在打造一個從技術、基建到應用的完整AI生態系統。
表2.1:「AI新十大建設」計畫總覽

第4章:深度剖析-技術支柱
4.1 主權AI (Sovereign AI):形塑數位與文化自主權
主權AI的戰略目標是建立一個基於台灣文化價值、值得信賴的本土大型語言模型(LLM),以降低對外國,特別是對中國大陸所發展的模型依賴,並藉此保護台灣獨特的語言與文化資產 。這項策略被視為抵禦「AI文化侵略」的關鍵防線。
此計畫的核心成果是國科會主導開發的「可信賴人工智慧對話引擎」(TAIDE, Trustworthy AI Dialogue Engine)。TAIDE以國際主流的開源模型(如Meta的Llama系列)為基礎,但關鍵在於使用經合法授權、高品質的繁體中文資料進行訓練與優化。其功能涵蓋自動摘要、信件撰寫、文章生成及中英翻譯,並特別強化了對台灣在地文化、用語及國情的理解。為建構完整的生態系,計畫亦包含建立大規模的繁體中文訓練語料庫,並鼓勵公私部門協力開發如教育輔助、公共服務、農業諮詢等多元應用。
4.2 矽光子(Silicon Photonics):延伸半導體霸權至AI時代
AI模型對算力的渴求,導致資料傳輸量與功耗的爆炸性成長,傳統以銅線為基礎的晶片間互連技術已面臨嚴峻的物理瓶頸。矽光子技術,即在矽晶片上利用光來傳輸數據,因其具備高速、低功耗、低延遲的優勢,被視為解決此瓶頸的關鍵方案。
台灣的戰略目標是利用其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製造(如台積電)與先進封裝(如日月光)的既有優勢,在矽光子此一新興關鍵技術領域取得全球領導地位。這被認為是確保台灣半導體產業未來二十年持續領先的核心策略。政府將透過工研院等研發機構支持前瞻研究,並促進產業聯盟的形成。發展重點將聚焦於「共封裝光學」(CPO, Co-Packaged Optics)技術,該技術將光學引擎與AI晶片直接封裝在一起,是NVIDIA、Intel、AMD等國際大廠下一代AI晶片平台積極導入的架構。
4.3 智慧機器人(Smart Robotics):應對社會需求與產業升級
推動智慧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具有雙重驅動力。在社會層面,旨在應對高齡化與少子化所帶來的勞動力短缺挑戰;在產業層面,則是要藉此推動製造業的智慧化升級。
其戰略目標是透過扶植具備系統整合能力的新創公司,使台灣成為全球機器人產業鏈的重要供應基地。計畫設定了具體的產值目標,期望在五年內將專業用服務型機器人的產值從目前的新台幣40億元擴大至500億元。執行上,政府將規劃設立智慧機器人研究中心,並優先鎖定智慧醫療、旅宿餐飲等應用場域進行導入。國發基金也將扮演點火角色,匡列專款投資具潛力的機器人新創企業。
4.4 量子科技(Quantum Technology):著眼未來的長期戰略投資
量子科技代表了政府對未來顛覆性技術的長期戰略佈局。計畫目標是讓台灣躋身全球量子運算的「領先群」。此策略並非從零開始,而是巧妙地結合台灣既有的半導體與光電產業的深厚基礎,以發展創新的運算架構。為此,政府將整合產官學研的能量,籌組「量子國家隊」,共同攻克此一前瞻技術領域。
深入分析這四大技術支柱,可以發現其背後隱含著一條清晰的「硬體賦能軟體」的大戰略路徑。首先,矽光子技術是打造下一代高效能、低功耗AI伺服器與資料中心的基礎硬體創新。接著,這些新建置的資料中心將提供龐大的算力,這是訓練與運行大型AI模型的先決條件。而強大的算力基礎,正是發展出具國際競爭力的「主權AI」的根本保障 。最後,一個成功的「主權AI」與其衍生的「兆元軟體平台產業」,才能真正驅動如「智慧機器人」和「全民智慧生活圈」等高階應用的普及。由此可見,整個AI新十大建設的宏偉藍圖,其根基在於將台灣現有的硬體優勢(半導體)延伸至下一代硬體(矽光子、AI伺服器),並以此為基石,逐步向上建構出一個繁榮的軟體與服務生態系。
第5章:深度剖析-智慧應用與基礎建設
5.1 應用層:創造市場需求
- 兆元軟體平台產業:此項目標直接挑戰台灣長期以來「重硬輕軟」的產業結構,旨在培育出一個全新的經濟支柱,創造一個產值達兆元規模的軟體產業。
- 產業應用百萬家:這是一項大規模的AI技術普及運動,目標是推動一百萬家企業導入AI,特別是針對資源相對匱乏的中小企業,協助其進行數位轉型與升級。計畫設定的第一年目標為導入3.2萬家企業。
- 全民智慧生活圈:此項目將AI技術的應用範疇從產業擴展至社會民生,旨在利用AI解決方案改善交通壅塞、提升醫療照護品質、創新教育模式,甚至希望能藉由智慧科技輔助,對緩解少子化等國安級議題作出貢獻。這與打造AI驅動的智慧城市概念緊密相連。
5.2 基礎建設層:奠定發展基石
- 算力基礎建設:計畫的核心是大幅擴充國家的AI運算資源。政府將透過公私協力模式,與NVIDIA、鴻海等國內外大廠合作,在台南沙崙、新市科學園區及中、北部等地區建置超級電腦與大型雲端資料中心。其目標極具雄心,旨在超越韓國,力拼成為亞洲算力排名前二的國家。
- 人才與資金:此為發展AI的兩大關鍵要素。計畫設定了培育50萬名AI專業人才,並投入超過千億資金的雙重目標。
- 智慧政府與資料治理:此項目標一方面是利用AI提升政府行政效率與公共服務品質,另一方面,更關鍵的是建立完善的法規環境與資料治理框架,確保AI在一個值得信賴的基礎上發展。
- 區域AI均衡發展:這是一項兼具經濟與政治意義的目標,旨在打破過去高科技產業過度集中於北部的局面。計畫將結合「大南方、大中部」等區域發展政策,在桃竹苗、中部、南部等地打造各具特色的AI產業聚落,例如結合高雄的半導體S廊帶,促進全台的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