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決定了一個新目標,是要重回寫日記的習慣。
和以前不同的是,以前我都想寫在紙本,一方面對自己沒自信,覺得打字會有壓力,好像是要發表的。在紙本有種更自由更「沒人看」的感覺。
另一方面,其實我一直有想要寫「可以發表」的文章,才會在方格子斷斷續續寫。但總還是過於個人,也就是說,別人可能會看不懂、不知道我在寫什麼。現在我想練習的是把這兩件事結合起來。寫日記的同時,也是在梳理自己的想法。
可能不會完全讓人看懂,因為我不想字斟句酌太久,我給自己的時間先從每天5-10分鐘開始。
日記,就是我每天發生的事。
但我要嘗試帶著意識,像是在旅行時全心感受那樣,把遇到的重要事情的記下來,內心感受上的重要,用文字紀錄,讓自己活得有意識一點。
而這些紀錄,會成為我回顧和寫作的素材,不讓生活越走越遠,那些曾經有感覺的事情就漸漸模糊了。
這個決定,是對我很重要的突破,把本來斷裂的兩件事(完全個人的日記/有意圖整理的文章)嘗試結合。從這裡開始,是我練習合一的方式。
另外也想記錄,今早聽了openbook的podcast,訪問《書店裡的影像詩》導演侯季然,我印象深刻的點如下:
- 在書店中的時間軸比較慢,隔絕外面世界與平時生活的緊湊,能夠較接近和成為自己,對自己有可能性。
- 最後會有「意外」可以捕捉,是因為前面有足夠的瞭解和參與,知道這間書店本來有什麼,才能夠在意外出現時發現關聯而捕捉。
- 親身感受,挑幾本書,結帳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前陣子我有點忙到沒辦法好好領導生活,而現在藉由寫日記,我要慢慢拉回自己對生活的掌握感。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