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冷淡的留言,其實是想被看見》
第三章:看得懂的人,不需要多說
Messenger 的通知響起時,林韋翔正準備洗澡。
那是他已經習慣在心中說服自己:「她不會回了」的第五個小時。
他拿起手機,螢幕上出現一則訊息:
Zoe Chao:你是那種留言完會認真懊惱的人嗎?🙂
他盯著那句話看了好幾秒。
不是冷嘲,不是簡短的「不客氣」,而是帶著一點調侃的語氣,和一個溫和的笑臉。
像是站在一間屋子門口,沒推門進來,但已經透過窗戶望進來。
韋翔回了一句:「有時會,有時也覺得好玩。但昨天那句,我是真的被你點醒了。」
Zoe 很快回應:「你不是第一個這樣的人。」
他想了想,又問:「你是做心理相關的嗎?怎麼對這種留言這麼敏銳?」
隔了幾分鐘,她才回:「不是,我只是以前也常留言。」
那一瞬間,韋翔的腦中閃過了幾個畫面:一個像他一樣的人,也曾經坐在螢光幕前,默默打下一句句表面冷漠、內裡滾燙的話。
也許她也曾經是觀眾,也曾是評論者,但始終沒被誰真正看見。
他回了:「你現在不留言了嗎?」
她的回覆很短:「還是會。但只回給看得懂的人。」
韋翔的心裡一震。
「看得懂的人」這五個字,讓他覺得自己像是被邀請進入一個只有少數人能走進的空間。
不是每個人都有門票,而他,好像剛好被選中。
那幾天,他們開始斷斷續續地聊天。
不是熱烈的對話,而是一種介於文字與情緒之間的緩慢遞送。
像兩個人各自坐在城市不同的角落,用一條虛線牽著對方。
他們聊起台北最近的天氣、聊起演算法為何總是推薦「不想看卻點進去」的內容,也聊起彼此覺得「最受不了的貼文類型」。
Zoe 說她最怕的,是「假裝溫柔的業配」。
那種文案裡總說著「有時候我們也可以善待自己」,但底下接著就是折價碼與購物連結。
「那種文字會讓我覺得,人連自我照顧都不再是自由了。」
林韋翔看著那句話,久久沒回,因為那句話讓他想起自己的生活。
他用「忙」來證明自己很強大,用「冷漠」來保護自己不被誤會;可其實,他也是每天在搜尋哪種保溫瓶保溫最好、哪種冷氣可以省電的人。
他突然問她:「妳怎麼學會分辨哪些人,看得懂,哪些人不值得回?」
Zoe 停了好一會兒,回了一段比較長的話:
「我以前很愛回留言,想要改變別人的想法。
後來發現,不是每個人都想被理解。有些人留言,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
而我只想和願意『一起看見』的人對話。」
韋翔看完後,靜默了很久。
他突然覺得,自己花了四十多年的人生,才終於碰到一個人,說出了他一直說不出口的渴望。
幾天後,一個下班後的夜晚,他鼓起勇氣問:「妳願意告訴我,妳真實的樣子嗎?」
Zoe 沒有立刻回,但過了十分鐘,她傳來了一張照片。
不是自拍,而是一張舊書攤的照片。照片裡有一排陳舊的書架,架上的書偏歪著,有點凌亂。
底下附著一句話:「我就是這樣的一排書——不新、不整齊,但是真的可以讀。」
林韋翔盯著那張照片,忽然笑了。
他覺得自己的內心好像真的被誰翻開了一頁,還有人願意細細讀完。
那晚,他們聊到凌晨兩點。
她說自己曾經經營一個閱讀部落格,後來荒廢了;
他說自己曾經辦過一個社群寫作計畫,卻從沒公開分享。
兩個把文字當成避風港的人,終於在留言之外,找到了屬於彼此的港口。
林韋翔不敢說這是愛情的開端,但他知道,這是人生中難得的,某人願意理解你,而你也不再必須假裝不在乎的時刻。
以上故事為虛擬情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