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s a long song - 062
Those Were the Days - Mary Hopkin
2025-05-29
披頭四在成名之後,不僅繼續創作及演唱歌曲,還發掘新秀,成為製作人。最知名的就是Mary Hopkin 。
🎤 Mary Hopkin 簡介
- 出生:1950年5月3日,威爾斯(英國)
- 語言:英語與威爾斯語
- 風格:民謠(folk)、流行(pop)

🔹 出道與成名
- Mary Hopkin 在1968年參加一個由英國電視主持人推薦的歌唱比賽後被披頭四成員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 發掘,成為披頭四創立的 Apple Records 唱片公司旗下首位女性藝人。
- 她的首支單曲〈Those Were the Days〉(1969):改編自一首俄羅斯民謠,由保羅·麥卡尼製作。發行後迅速走紅,在英國單曲榜登上冠軍,在美國
《告示牌》單曲榜
達到第2名。 - 另一著名歌曲〈Goodbye〉(1969):也是保羅·麥卡尼為她寫的歌曲。
🎶 音樂風格與形象
- Mary Hopkin 的聲音溫柔純淨,常被描述為「天使般的嗓音」。
- 她的音樂風格以民謠為主,簡潔溫暖,歌詞多帶懷舊與詩意。
- 相比同時代其他走搖滾或迷幻路線的歌手,Hopkin 保持較為傳統與純淨的形象。
📉 淡出主流
- 在1971年與製作人 Tony Visconti 結婚後,她逐漸淡出主流音樂界,專注於家庭生活與幕後工作。
- 她未完全退出音樂圈,偶爾仍有錄音與合作,並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 Mary Hopkin Music,重新發行早期作品與新曲。
💬 總結
Mary Hopkin 是1960年代英國民謠音樂的重要代表之一,以〈Those Were the Days〉一曲永留人心。她的歌聲代表了一種純真年代的懷舊與優雅,即使遠離聚光燈,她的音樂依然觸動人心。
🎵《那些日子》(Those Were the Days)
https://youtu.be/JnxTT7XXMPA?si=zb1QoJarfHps87uj
🔸 單曲資訊
- 歌手:瑪麗·霍普金(Mary Hopkin)
- 專輯:Post Card
- 發行日期:1968年8月30日
- 曲風:民謠(Folk)、巴洛克流行(Baroque Pop)
- 長度:5分05秒
- 唱片公司:Apple Records
- 作曲:鮑里斯·福明(Boris Fomin)
- 英語歌詞改編:吉恩·拉斯金(Gene Raskin)
- 製作人: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
📝 歌曲簡介
〈Those Were the Days〉原曲為俄羅斯浪漫歌曲〈Дорогой длинною(漫長之路)〉,作曲者是Boris Fomin(1900–1948),原始俄語歌詞由詩人Konstantin Podrevsky創作。
https://youtu.be/bMly5NzZ5Ek?si=qMqwN_lEu1S1YEsI
〈漫長之路〉歌詞原意
漫長的路,悠悠的時光,
我曾在那裡徘徊, 那裡的柳樹低垂, 那裡的河水緩緩流淌。
我曾在那裡徘徊,聽見了熟悉的歌聲, 那是我們的歌, 那是我們的故事。
漫長的路,悠悠的時光,
我曾在那裡徘徊, 那裡的柳樹低垂, 那裡的河水緩緩流淌。
我曾在那裡徘徊,聽見了熟悉的歌聲, 那是我們的歌, 那是我們的故事。
後由Gene Raskin填上新的英文歌詞,並以他的名義註冊版權。
這首歌充滿懷舊氣息,描述年輕時的夢想與浪漫,並帶有在酒館裡歡唱、跳舞與喝酒的畫面。
尤其是最後一段歌詞中的:
『Oh, my friend, we're older but no wiser.
For in our hearts, the dreams are still the same』
令人感嘆:「We get old too soon and get wise too late!
」
英文歌詞

🎙️ Mary Hopkin 的版本
- 1968年,威爾斯歌手瑪麗·霍普金以此曲作為出道單曲。
- 製作人是披頭四成員保羅·麥卡尼,編曲由Richard Hewson負責。
- 在英國與加拿大登上單曲榜冠軍,在美國
告示牌(Billboard)Hot 100
榜排第二(僅次於披頭四的〈Hey Jude〉)。 - 是法國國家流行榜創刊以來的首支冠軍單曲。
- 收錄於Hopkin的1969年首張專輯《Post Card》。
📜 歌曲歷史淵源
- 最早的錄音版本可能來自格魯吉亞歌手Tamara Tsereteli(1925)與俄羅斯歌手Alexander Vertinsky(1926)。
- 1953年英法合拍電影《巴黎的無辜者》(Innocents in Paris)中,俄裔女歌手Ludmila Lopato以俄語原詞演唱此曲。
- 雖然現今多數版本將Gene Raskin列為唯一作者,但他只負責英文歌詞,並非旋律創作者,他的歌詞也不是對原詞的直譯。
📺 傳播與改編
- 1969年4月27日,美國歌手Connie Francis在《艾德·沙利文秀》(
The Ed Sullivan Show
)上演唱此曲。 - 1960年代初,Gene Raskin與妻子在紐約格林威治村的酒吧演唱此曲,後將其旋律與歌詞以自己名義非法註冊版權。
- 美國民謠團體The Limeliters於1962年錄製此曲。
- 保羅·麥卡尼在倫敦“Blue Angel”俱樂部聽到這首歌後,非常喜愛,原本打算讓
Moody Blues
等團體錄製,但未果。最終交由Mary Hopkin演唱並製作。
🎼 編曲特色
- 編曲帶有俄羅斯與克萊茲梅音樂(Klezmer)風格,使用樂器如:
- 巴拉萊卡琴(Balalaika)
- 單簧管
- 揚琴(Cimbalom)
- 班卓琴
- 兒童合唱團
- Hopkin後來透露,吉他是由保羅·麥卡尼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