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交織的藝術饗宴: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作品分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次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上篇主要分享印象派背景、特色以及莫內與睡蓮的故事,本篇將上次未講到但筆者覺得有趣的作品放在這次一併分享。以下是作品帶給筆者的想法或是思考。

首先來看看這次的人物畫,不同19世紀以前學院派的傳統風格,人物需要呈現英雄式擺拍,印象派追求自然光影以及日常式構圖。場景也不限於鄉村、大自然,隨著都市化改變地景樣貌,城市、郊區、人造公共空間成為畫家取景的新興場域,這些畫作也見證近代風景畫的變更。


<公園內> 盧瑟·埃默森·范·戈爾德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公園內> 盧瑟·埃默森·范·戈爾德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紐約中央公園一角撐著陽傘的仕女,隨風擺動的裙尾,地上的影子呈現大太陽下鮮明的光影,不著重細部雕琢,不論是取景、畫法都是典型19世紀末印象派作品。


<早餐室,冬日清晨,紐約> 查爾德·哈薩姆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早餐室,冬日清晨,紐約> 查爾德·哈薩姆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這張作品以窗簾將畫布隔成前後兩個空間,構圖走左右對稱,圖左女子身穿天藍服飾,左中間是與藍色對比的黃色花束,使畫面在色調上平衡,右邊一盤蔬果,除了兩顆橘色水果與黃色花束顏色相呼應外,降低明度的水果,看似有份量外也起到與左邊女子和花束相平衡的效果,使畫面的重量不致傾斜。前景的靜謐氛圍對比簾外隱約透出的城市景致,彷彿能聽到窗外的車水馬龍。透明的窗簾,又使前後兩個世界有了隱隱約約的聯繫,而不是一刀切斷,讓畫面有了向後的延伸空間。



<沙丘上> 約瑟夫·伊絲拉爾斯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沙丘上> 約瑟夫·伊絲拉爾斯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女孩樸實無華的服飾、身上沒有珠寶飾品,赤著一雙腳坐在海邊草地上,可推論她不是貴族,或許一般中產階級都稱不上,傳統人物畫並不會以這樣的女子為主角,大部分描繪平常百姓的繪畫早期多以風俗畫為主,約瑟夫·伊絲拉爾斯受學院派系統訓練,卻以尋常女子入畫,且場景設在海邊,可猜想傳統繪畫觀念已然鬆動。



<玩紙牌的女孩> 弗蘭克·韋斯頓·本森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玩紙牌的女孩> 弗蘭克·韋斯頓·本森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19世紀東西交流頻繁,日本文化深受西方藝術圈喜愛,也大大影響當時的藝術發展,舉凡高更、梵谷、惠斯勒等等都有受其啟發,日本的浮世繪、和服、漆器等因其裝飾性濃厚的圖案最被西方喜愛,此幅畫與<早餐室,冬日清晨,紐約>的構圖相反弗蘭克用一只高度裝飾性的屏風將空間侷限出一個狹小的房間一隅,整體畫作予人一種平面感,也迫使觀者將目光聚焦在前面的女子身上。



<在法式庭園中採花> 查爾德·哈薩姆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在法式庭園中採花> 查爾德·哈薩姆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就是一幅歲月靜好的畫作,花園、疏影、陽光、美人,如此簡單的元素,卻是讓人目光流連的展場清風。



<冬季海岸> 溫斯洛·霍默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冬季海岸> 溫斯洛·霍默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有別於印象派式的風景畫,是觀察入微的寫生畫作,如實描繪冬天惡劣的氣候,左下角有不知是人類還是動物的足跡,增添神秘感。這幅畫給人冷冽中帶著生機之感。



<亞維雷的田園風光——池塘邊的漁夫> 尚——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亞維雷的田園風光——池塘邊的漁夫> 尚——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柯洛最知名的就是他充滿蓬鬆感的畫風,個人覺得整幅畫看起來毛茸茸的,只要看到感覺用很多白色顏料又毛毛的, 基本上就會猜是柯洛的作品~



<秋天的日落> 德懷特·威廉·特里恩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秋天的日落> 德懷特·威廉·特里恩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德懷特·特里恩作品色調飽和度低,多用白色作為統色調,藉以表現清晨黃昏那種霧氣瀰漫的自然環境,可以看到一種詩意的景色,帶有神秘、靜謐、清冷的氛圍,發展出另一種印象派的分支,稱之為<色調主義>。


<約納河上的橋樑(黃昏)> 查爾斯——弗朗索瓦·道比尼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約納河上的橋樑(黃昏)> 查爾斯——弗朗索瓦·道比尼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城市興起讓新的地景產生,從烏托邦式風景到鄉村景致,再到城市郊區半自然半人造的新樣貌,成為畫家親賴的描繪對象,也是另一種地貌歷史的紀錄。


<哥倫布大道,雨天> 查爾德·哈薩姆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哥倫布大道,雨天> 查爾德·哈薩姆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很喜歡上世紀都市側寫的作品,可以一看沒參與到的生活樣貌,從畫面猜想當時人們的日常活動,畫裡的人要去哪裡?心情是如何?他們是什麼身分?真的很有趣,也是另一種常民生活的見證。<哥倫布大道,雨天>畫家特別挑了雨天來描繪,把美國大街上濕冷的天氣傳神的帶給觀者,尤其是濕漉漉的街道,濕滑的感覺,連觀賞者都覺得要跌倒了。


<樹林中的池塘> 喬治·英尼斯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樹林中的池塘> 喬治·英尼斯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標題看不出池塘到底多大,喬治·英尼斯透過前、中、後的樹林將空間隔出無邊際之感,加上遠方縮小的人物點綴,以及更遠處透出的類似月光的光源,使畫面壟罩一層朦朧感,黃綠濁色的主色調,讓湖水看起來優養化,連帶空氣都凝滯到讓人想睡。喬治·英尼斯的畫風受到神學影響,雖然不是象徵主義那種充滿神秘、隱喻的風格,卻有種非塵世的氛圍,他致力於將靈性融繪到作品裡。



<隱士溪峽谷> 德威特·帕夏爾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隱士溪峽谷> 德威特·帕夏爾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很夢幻的峽谷,妥妥印象式西部風光。


<瀑布> 約翰·亨利·塔胥曼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瀑布> 約翰·亨利·塔胥曼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將家後面的農舍溪流畫成國家公園般的急流瀑布,想像力十足,畫家善於帶入情感作畫,可見他在創作這幅時情緒有多磅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邊界療癒
2會員
8內容數
書寫創傷經驗、心理察覺,從藝術、人文、展覽中發現美感、內在重建
邊界療癒的其他內容
2025/07/16
印象派為何會如此重視光影呢?光影在這些畫家心中又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莫內相較於大部分我們熟知的藝術家,算是比較幸運的,他的人生是典型的老來富。晚年已是法國國寶級畫家,作品被各大美術館收藏,且買下自己親手打造的吉維尼花園,實現財富自由,畢竟我們都知道古今中外梵谷這種才是我們熟知的藝術家人生.....
Thumbnail
2025/07/16
印象派為何會如此重視光影呢?光影在這些畫家心中又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莫內相較於大部分我們熟知的藝術家,算是比較幸運的,他的人生是典型的老來富。晚年已是法國國寶級畫家,作品被各大美術館收藏,且買下自己親手打造的吉維尼花園,實現財富自由,畢竟我們都知道古今中外梵谷這種才是我們熟知的藝術家人生.....
Thumbnail
2025/06/04
表面上一直強調的那些美麗的、智慧的特質,應屬於所有人類不分性別的整體本質之一,愈強調它的存在,反而越凸顯性別的差異。
Thumbnail
2025/06/04
表面上一直強調的那些美麗的、智慧的特質,應屬於所有人類不分性別的整體本質之一,愈強調它的存在,反而越凸顯性別的差異。
Thumbnail
2025/05/28
梵谷這個藝術界大IP,是如何從默默無名到被轉印在各個商品上,成為策展流量密碼,就從他的風格轉化史說起吧~
Thumbnail
2025/05/28
梵谷這個藝術界大IP,是如何從默默無名到被轉印在各個商品上,成為策展流量密碼,就從他的風格轉化史說起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印象派(Impressionism) 是一個重要的藝術運動,最初源於繪畫,後來也擴展到音樂。這一運動主要形成於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的法國,涵蓋了 1867 年至 1886 年間的藝術創作。印象派的畫作以捕捉光線和色彩的變化為特點,與精確客觀的視覺現實描繪有所不同。
Thumbnail
印象派(Impressionism) 是一個重要的藝術運動,最初源於繪畫,後來也擴展到音樂。這一運動主要形成於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的法國,涵蓋了 1867 年至 1886 年間的藝術創作。印象派的畫作以捕捉光線和色彩的變化為特點,與精確客觀的視覺現實描繪有所不同。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於印象派畫派展覽的心得。作者描述了在展場中親眼所見的震撼和對畫作的愛慕之情,讓讀者感受到了作者對於印象派藝術的熱愛和震撼。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於印象派畫派展覽的心得。作者描述了在展場中親眼所見的震撼和對畫作的愛慕之情,讓讀者感受到了作者對於印象派藝術的熱愛和震撼。
Thumbnail
這次的講座是印象派150周年系列講座,講的是愛德華.馬內〔奈〕,馬內也是這一次奇美特展,有展品展出的大師之一,歸類在印象派繪畫,不過這次的講座對馬內下的標題是:不算印象派的印象派先驅,這又是為什麼呢?讓我們在看展之前先感受一下大師的魅力吧!
Thumbnail
這次的講座是印象派150周年系列講座,講的是愛德華.馬內〔奈〕,馬內也是這一次奇美特展,有展品展出的大師之一,歸類在印象派繪畫,不過這次的講座對馬內下的標題是:不算印象派的印象派先驅,這又是為什麼呢?讓我們在看展之前先感受一下大師的魅力吧!
Thumbnail
在波茨坦的「巴貝里尼博物館」遇到一整層樓的印象派和莫內。看他的畫會不由自主被捲進場景當中,那些筆刷的斑點色塊像是會流動的一樣,有時候會先站近了細看斑點紋路,再站遠了看整體色彩,一幅畫能夠讓人駐足好久好久,喜歡他對光影的敏銳洞察,好像轉瞬即逝的時間都被他捕捉進畫中了。
Thumbnail
在波茨坦的「巴貝里尼博物館」遇到一整層樓的印象派和莫內。看他的畫會不由自主被捲進場景當中,那些筆刷的斑點色塊像是會流動的一樣,有時候會先站近了細看斑點紋路,再站遠了看整體色彩,一幅畫能夠讓人駐足好久好久,喜歡他對光影的敏銳洞察,好像轉瞬即逝的時間都被他捕捉進畫中了。
Thumbnail
說到印象派的畫,我想到20年前的自己,那時人生第一次去北美館看印象派的畫展,是跟職訓局的同學們一起去看的,那時覺得好SHOCK,覺得很多在書本上介紹的畫家,都在這邊看到了,而且看到的是真跡,超級感動的。 那時在一堆的畫作當中我後來愛上了莫內的紫色,他的睡蓮池的紫色系列讓我覺得很迷幻,那時
Thumbnail
說到印象派的畫,我想到20年前的自己,那時人生第一次去北美館看印象派的畫展,是跟職訓局的同學們一起去看的,那時覺得好SHOCK,覺得很多在書本上介紹的畫家,都在這邊看到了,而且看到的是真跡,超級感動的。 那時在一堆的畫作當中我後來愛上了莫內的紫色,他的睡蓮池的紫色系列讓我覺得很迷幻,那時
Thumbnail
睡蓮 💕
Thumbnail
睡蓮 💕
Thumbnail
印象派本身就著重於光影、色彩以及時間的展現,能夠沐浴其中本身就是最高的身心靈享受。唯一的小缺點我想大概是背景音樂吧,有點過度膨湃了,個人覺得不是那麼的搭嘎。
Thumbnail
印象派本身就著重於光影、色彩以及時間的展現,能夠沐浴其中本身就是最高的身心靈享受。唯一的小缺點我想大概是背景音樂吧,有點過度膨湃了,個人覺得不是那麼的搭嘎。
Thumbnail
什麼是印象派呢,大家應該都能想到這是在講繪畫對吧,我個人很喜歡印象派的繪畫風格,對於它的印象是輕柔、模糊、色彩運用大膽卻不雜亂,很有氛圍,能說出一些畫家與代表作,但是僅此而已,對於畫家的生平、創作背景等等所知甚少,而透過這本書,終於有機會深入藝術家的世界,了解大師們的故事,
Thumbnail
什麼是印象派呢,大家應該都能想到這是在講繪畫對吧,我個人很喜歡印象派的繪畫風格,對於它的印象是輕柔、模糊、色彩運用大膽卻不雜亂,很有氛圍,能說出一些畫家與代表作,但是僅此而已,對於畫家的生平、創作背景等等所知甚少,而透過這本書,終於有機會深入藝術家的世界,了解大師們的故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