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不經意經過廊間撒在肩上的柔光,念書時落在書桌、書本扉頁上隨風晃動的暖黃,走在樹林間、老巷弄牆上斑駁的點點閃亮,都在最後變成記憶中的高光。會不會有那麼瞬間天空落下的幾縷金黃觸動了遙遠的念想,然後墜進曾經擁有的時光。
走出畫室迎向陽光,是印象派始終給人的”印象”,畫面總是充滿自然光線,輕輕柔柔、似有若無幾乎是專屬它的形容詞。我們總是能在它的畫布一角,找到自己想要的寧靜。
這次的富邦美術館的印象派展覽有別於已往聚焦大師圈的名作,而是讓我們看到一個畫派的流動,從法國出發,流向美國與歐洲各國。從國際流派轉向與在地氣息結合,型塑印象派多元樣貌。是一個挺新的視角,作為台灣新興美術館,值得給予稱讚。這次富邦美術館對於畫作導覽,也有別於傳統張貼作品牌的方式,而是去除介紹讓觀賞者可以不受先備知識的干擾,好好用心感受畫作,想要了解更多的人在掃QR CODE自行聆聽導覽或是觀看文字介紹,與印象派著重感受自然,強調實際體驗的意旨符合,此番用心著實激賞。

<早餐室,冬日清晨,紐約> 查爾德·哈薩姆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印象中的光影
那麼印象派為何會如此重視光影呢?光影在這些畫家心中又代表著什麼意義呢?眾所皆之19世紀歐洲已經歷工業革命,各種重工業已然開始邁入現代,科學蓬勃發展,最知名的就是光的解析,造就點描派的興起,可以說科學是影響19世紀繪畫轉變的近因。繪畫上經過18世紀理性主義的壟罩,強調感官情緒、注重感性的浪漫主義隨之興起,此時畫家眼中的風景畫,成為了一種內在情緒的抒發,即「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情境。每幅畫面都有畫家意欲表達的情感與主題,為了實際感受山川壯麗將其融入自身情緒,出門走走感受自然是必須的。
浪漫久了不免理智回歸,彼時寫實主義也隨即到來,畫家不再美化景物,而是強調忠實再現風景,於是有了寫實主義大師庫爾貝所說的名言:「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沒見過他們。」要如何忠實呈現自然風景?親眼觀察是必要的前置作業,在浪漫主義與寫實主義的催化下,外出考察景物成為畫家的日常,也讓印象派從寫生中感受自然光線的作畫方式顯得順其自然。
精神方面延續浪漫主義將個人情感寄寓風景的傳統,構圖上選擇能表現自自身現況或是意欲傳達的觀念景物,創作形式上則投射出個人情感,表現出為自己作畫的主張,而非傳統的為贊助者或是符合主流(學院)而創作。
社會上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歐洲掀起一波手工藝術復興運動,稱為美術工藝運以及即隨之興起的新藝術運動,這波運動主要針對歐洲過度的工業化,規格化、統一化的粗製濫造取代手工、精緻講求獨特的工藝環境,且工業化導致自然環境削減,城市生活反而帶起人們對自然、鄉村生活的情懷,開始嚮往充滿植物有機的藝術創作,也間接帶起印象派描繪擁抱光線出滿生機的創作。
綜上所述「光影」之於當時的印象派藝術家(畢竟當時還是學院派當道,並不是所有藝術家都贊同此作畫觀點)有以下幾項意義:
- 表現上更有戲劇效果。
- 走出畫室對於傳統學院派的反動。
- 科學發展帶動的返璞生活,光影描繪的反差凸顯自然的生機。
- 一種人性的自由意識抬頭,個體尋求表達自我的一種途徑。
- 對於家鄉、國家的烏托邦想像。
- 最後還有攜帶式畫具、顏料的發明,讓外出作畫的便利性大幅提升。

<在法式庭園中採花> 查爾德·哈薩姆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逆襲人生老來富—克勞德·莫內

<莫內本人>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此次展覽最大看點當然就是法國藝術家克勞德·莫內(以下簡稱莫內)的睡蓮,莫內一生共畫了250幅以睡蓮為主題的畫作,約從1897年到逝世的1926年期間,在他一手打造的位於法國吉維尼的私人花園為主要場景。莫內相較於其他大部分我們熟知的藝術家來說,算是比較幸運的,他的人生可說是典型的老來富。莫內生長於雜貨商家庭,小時候過著不算貧窮的生活,加上有媽媽的支持,可以專心學習藝術,長大後由於畫作不賣錢加上碰到普法戰爭的影響,這段時間是莫內生活最艱困的日子,結婚後莫內必須養家活口,經濟負擔也沒有減輕,直到中晚年印象派畫作逐漸被市場接受,加上有畫商朋友幫忙銷售,莫內知名度大幅提升,晚年已是法國國寶級畫家,作品被各大美術館、私人機構收藏,並且早已買下自己親手打造的吉維尼花園,已不在是那個雜貨商的兒子。
莫內一開始並不習慣戶外作畫,後來跟隨有印象派之父之稱的畫家毆仁·布丹一同外出寫生,逐漸受到自然之光變幻莫測的吸引,開始加入戶外寫生的行列。這次展出的睡蓮,是莫內於1908年在自己打造的位於吉維尼的私人花園所繪,「睡蓮」系列雖然被歸為風景畫,但其實這樣的「風景」是莫內刻意布置出來的,他在栽種植物時就有刻意造景;植物的生長方式、與地景的融合等等都是精心安排後的「如畫」景致。構圖時,莫內偏好清晨和黃昏時分,光影浮動、變換快速時作畫,為了使畫面更具反差及戲劇感,他還會搖晃睡蓮或其他植物使其泛起漣漪反光,讓光影效果更加明顯。莫內的睡蓮花園,依照地景史學者John Dixon Hunt提出的理論,庭園景觀屬於「第三自然」,是原始自然與人工景觀結合的一種半人造自然,滿足人類對於掌控自然環境的慾望。對比莫內花園系列與其他畫家畫作,其畫作並非是想要抓住一瞬的時光,更像是想要捕捉光線變化的人工造景。

<睡蓮> 克勞德·莫內 攝於《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覽 富邦美術館
「睡蓮」系列是純粹寫生還是莫內腦中建構的想像
在<造風景:內在景觀與外部場景的再現>策展人蘇承璞在展覽導言裡講到:「.......風景表面上中立、客觀、似無偏向,但這並沒有抹去它的生產過程,反而突出了自身乃是一種人為的建構。........對於風景影像有意識地進行框景、取捨、變造,展開對外部世界場景的再現。………」
莫內種植睡蓮與建造日本橋,源於他對日本文化尤其是浮世繪的熱愛,這成為他一生創作的養份,也是鍾愛的主題,吉維尼花園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莫內的「東方世界」,從中年到晚年莫內人生一半的時間都在花園消磨,花園承載他半生的情感與生活,另一方面說「睡蓮」呈現出的是莫內的精神世界,雖然印象派強調捕現實中捉肉眼所見的光影變化,但莫內在花園裡的反覆擺弄造景,是一種如上述的「有意識框景」,使客觀的自然景象,轉譯為畫家的內在景觀,透過畫筆再現。那麼「睡蓮」會不會也不全是寫生風景,而是參雜了畫家的回憶敘事?亦或是莫內想像中的日式氛圍?
探討莫內與其繪畫的文章不勝計數,展覽也看到其他印象派大師的傑作,只是再寫下去會篇幅冗長,這次印象派的策展,的確耳目一新,期待富邦美術館能有更多對於策展的新詮釋。
參考資料:
1.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5%8B%E5%8B%9E%E5%BE%B7%C2%B7%E8%8E%AB%E5%A5%88 維基百科 克洛德·莫內
2.https://archive.org/details/claudemonet00paul/page/n261/mode/2up Claude Monet : life and art by Tucker, Paul Hayes
- https://www.tfam.museum/File/files/06learn/01learn%20resource/MonetWorkbook.pdf <莫內—光影魔術師學習手冊> 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
- https://www.sothebys.com/zh/articles/21-facts-about-claude-monet <關於克勞德・莫內的21件事> 印象派及現代藝術 2019年4月12日 Zoë Vanderweide Sotheby's
- https://arthistorystrolls.com/2023/09/08/%e6%88%91%e5%80%91%e8%88%87%e8%87%aa%e7%84%b6%e7%9a%84%e8%b7%9d%e9%9b%a2%ef%bc%9a%e9%97%9c%e6%96%bc%e3%80%8cpicturesque%e3%80%8d%e7%9a%84%e4%b8%80%e7%9f%a5%e5%8d%8a%e8%a7%a3/ 我們與自然的距離:關於「Picturesque」的一知半解 2023-09-08 漫遊藝術史
- https://daxiang.com.tw/exhib/detail/242 造風景:內在景觀與外部場景的再現 文/ 蘇承璞(策展人)大象藝術空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