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的畫在當代向來是辨識度最高、最廣為人知的畫家,也是少數能夠進入正規教育被介紹的世界級畫家,為何他在自己的年代不受重視,直到近代開始才躍然藝術主流舞台?
透過富邦美術館展出的《梵谷:尋光之路》一窺梵谷的魅力。展出作品中的其中三幅<煎餅磨坊>、<野花與玫瑰靜物>以及<玫瑰與牡丹>是筆者最喜歡的作品,剛好都是梵谷旅居巴黎時期創作的,也是梵谷跟當時藝術界交流頻繁的時候。

<野花與玫瑰靜物> 文森梵谷 攝於《梵谷:尋光之路》展覽 富邦美術館

<玫瑰與牡丹> 文森梵谷 攝於《梵谷:尋光之路》展覽 富邦美術館
說到梵谷他的背景廣為人熟知,而大部分都會把他歸類為素人畫家,其實他曾在布魯賽爾皇家藝術學院和安東·莫夫的畫室學過畫也在安特衛普上過美術學校1,也算受過學院派的薰陶。他早期的繪畫生涯仍然看得出古典繪畫的影子,例如較早期的<有草帽的靜物>是梵谷在安東·莫夫的畫室練習時的作品,這幅是典型的學院練習構圖,擺放的物品有質地堅硬的瓶子也有柔軟的草帽,圓柱與長方體皆具,單一光源來自同一側,背景與陰影色調統一,筆觸平滑,是一幅中規中矩的靜物畫作。顯示早期的學習歷程,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策展規劃,讓大眾認識更全面的梵谷。

<有草帽的靜物> 文森·梵谷 攝於《梵谷:尋光之路》展覽 富邦美術館
1886年梵谷前往巴黎蒙馬特居住2,此時他開始與當時的藝術家交流,也認識最新的科學發現還有受其影響的點描派技法,這時期的梵谷畫風轉為明亮,也開始多方嘗試不同的畫法,像是前述的點描派,運用光影互補色原理,製造陰影效果,利用短促的筆觸構成畫面立體感<餐廳內>就是梵谷典型的點描派作品。

<餐廳內> 文森·梵谷 攝於《梵谷:尋光之路》展覽 富邦美術館
19世紀東西貿易頻繁,東方藝術也開始影響歐洲,對於梵谷最大的影響便是日本的浮世繪,在巴黎時期浮世繪已對印象派等有巨大的化學效果,梵谷也被浮世繪吸引,一開始是模仿,到了亞爾時期慢慢的把浮世繪的特色融入到本身的技法裡像是<日落時柳樹>,平面化的風景中帶有裝飾性的味道。1888年5月梵谷創作的<聖瑪莉德拉梅一景>3畫作中以帶有線條邊界的塊狀平塗法完成畫作,風格與高更類似,看得出受其影響,1888年8月在亞爾的梵谷即將迎來高更到訪4,更可以看出此時高更對梵谷的影響。

<日落時柳樹> 文森·梵谷 攝於《梵谷:尋光之路》展覽 富邦美術館

<聖瑪莉德拉梅一景> 文森·梵谷 攝於《梵谷:尋光之路》展覽 富邦美術館
直到梵谷在奧維療養時期其個人強烈風格已然成熟,也是大眾所熟悉的樣貌。梵谷一生畫風多變,足見他面對新事物的開放態度以及好奇心,加上他對勞工階級的同情以及對生命中「善」的執著,造就其後濃烈的個人色彩。
那麼梵谷的畫作為何在當時不受歡迎,直至20世紀才開始受人推崇呢?筆者援以康德的美感批判理論略做探討;康德認為美感的判斷是無關乎知識、利害、道德的直觀式的純粹感受,如果涉及「主體偏好或心理滿足」5就不算是美感而是「快感」。若參雜了其他受社會洗禮下的普遍制約條件,例如我們如何看待善良美與品德,這種受到理性條件篩選過的美,就不是康德的美感定義,是屬道德、知識上的判斷非美感經驗。美感是關乎自由與想像的。
知識受自然法則限制,道德受理性反省限制,快感則受切身利害所決定,唯有美感是自由的快感。6
在藝術形式上,梵谷畫作的風格在當時還是受學院主宰的年代,在審美上並不符合當時品味標準,與印象派在當時剛出現時一樣,梵谷比印象派更為濃烈的畫風更是無法被社會接受。他在近代被重新挖掘,一部分是當今對藝術風格的接受度變大,藝術世界的拓展,使得梵谷的畫作能見容於世,也代表審美品味的轉向。
一部分在訪問了兩位非藝術系參觀者和一位藝術系參觀者可略見一二,詢問他們為何來看梵谷畫作;第一位非藝術系受訪者表示他是因為梵谷悲慘的身世而想要看他的作品,覺得他人生太苦還能堅持創作,一定要來朝聖一下,至於對畫作本身並沒有特別的感動。第二位非藝術系受訪者表示其實並沒有特別喜歡梵谷,覺得他的作品給人的感受太強烈,每幅畫的主體意識很濃,彷彿被迫要接受他是神經病,畫作無法給觀賞者太多遐想空間,只能想到梵谷自身的遭遇,但是因為他很有名所以覺得必須來看。
第三位藝術系受訪者認為梵谷畫作獨樹一幟,在當代寫實主義、觀念藝術、普普藝術等潮流下的創作不同 ,又與古典藝術有所區隔,但是卻又具備「如畫的」那種氛圍,並且他的畫作給人統一感,即使用色對比強烈,但是明度和彩度的配合卻是和諧的,這是梵谷吸引人的地方,像是他的向日葵直觀上就有一種生命力旺盛之感,只是現在充斥太多仿梵谷風格的作品(商品),加上他幾乎成為一個藝術標誌,到處都看得到梵谷的畫作,所以容易審美疲勞,反爾削弱他給人的情感影響。
上述可以看到依照康德美感批判標準,梵谷畫作在審美上具有綜合性,他有給人純粹無目的的感性,使觀賞者達到精神滿足的目的。也有因為他的身世背景、俗世賦予的名聲評價而前來看畫的觀賞者,指向康德所說的道德評判下具有普世標準中的善良、正義等理性條件所形成的合目的的「附庸美」,當然對於少數擁有梵谷真跡的收藏家,或許還有「快感之美」。因此梵谷為何受歡迎,可能他在審美品味上符合社會共通性的美感經驗,不論是純粹的直覺體驗或是依附理性價值上的欣賞他都具備,想來這或許可以稍稍解釋每當有梵谷展覽時所造成的熱潮。
<煎餅磨坊>是描繪1886年10中旬巴黎蒙馬特地區的風景,看到這幅畫時,當下彷彿就像站在蒙馬特深秋中的煎餅磨坊前,雖然身處溫暖的美術館裡,但是透過凝視畫作,幾乎可以體會畫中人物的寒冷、涼涼的風灌進衣袖的冷意和耳邊呼呼的風聲,藉由明顯的短筆觸表現被雲層壓低的灰茫天空,以及略帶廣角鏡頭效果的構圖,使天與地的看起來廣闊無邊,增加了蕭瑟感,灰、棕中性調的主色降低了彩度表現出巴黎陰鬱的風景,磨坊又暗暗的多了點酒紅色,隱約透著巴黎蒙馬特的華麗。

<煎餅磨坊> 文森·梵谷 攝於《梵谷:尋光之路》展覽 富邦美術館
這種用眼睛觀看卻產生其他五感感覺的現象,類似法國哲學家德勒茲(GillesDeleuze)所說的「視觸性(haptique)」,「視觸性」原本是德勒茲在觀看法蘭西斯·培根作品時所得出的論點,亦即培根將畫中人物擠壓、變形、扭曲造成一種實質的肉體重量感,帶給觀賞者彷若摸得到的觸覺感受8。「視觸性」論點通常被運用在電影、影像等創作上,用以詮釋影像的聲光創作媒介以及敘事手法,帶給觀眾超越視覺、聽覺的感受,激起更為深層的記憶共時效性,或是文化編碼共鳴。

<盧西安·佛洛伊德肖像三習作> 法蘭西斯·培根 攝於「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高雄美術館
<煎餅磨坊>便帶給筆者從視覺挑起的聽覺和觸覺體驗,接連起對冬日記憶和巴黎的想像。也因為這次的觀展,讓筆者重新體會到梵谷的魅力,不得不說西奧的妻子獨具慧眼以及遠見,才能讓梵谷盛放世界。
參考資料:
1. http://faculty.ndhu.edu.tw/~shtang/classical/fruit/lecture/20050622.htm 康德壯美觀念的背景與內涵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崔光宙
2. http://faculty.ndhu.edu.tw/~shtang/classical/fruit/lecture/20050928.htm 康德對優美的分析
分析優美的脈絡與邏輯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崔光宙
3. 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comments/b4d8f363-67c9-44b5-b1df-8608e39ae60d 觸碰眼睛的光線《形式暫留&觸‧覺》 李時雍
4. 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935657 作為“事件”的藝術何以成為“紀念碑” ——從德勒茲《感覺的邏輯》到當代藝術實踐(1)Posted by 思潮 庫 on December 25, 2019 at 2:30pm
5.https://read01.com/BJ3gKQz.html 嚴芳芳 | 「觸感視覺」:一種重新認識電影的理論路徑
引用資料:
- http://faculty.ndhu.edu.tw/~shtang/classical/fruit/lecture/20050622.htm 康德壯美觀念的背景與內涵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崔光宙 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