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感謝銀行家尼莫贈書,本文是該書讀後心得。
《門口的野蠻人》是一本講企業併購的經典書籍,講的是八零年代美國發生的一樁(當時)史上最大金額的企業購併案: KKR公司天價以槓桿方式(LBO)購併RJR公司。
本書很多人寫過讀書心得,本文嘗試用比較新鮮的方式寫讀後感,期望讀者能夠有更多收穫,雖然是企業購併,但也揭露投資的核心原理,投資人跟投行買公司購併時核心原理相似,雖然過程大不相同,但核心心法是一致的。本文分為:『讀書技巧』『故事簡介』『分析』『投資啟示』四大章節,因為我並非金融相關專業,此類企業購併乃我不熟悉的領域,尼莫大的贈書,大大擴展我原有知識的邊界,若有疏漏,也請高手指教。
為何用渣男遊戲當作本文標題,請耐心看下去就知道了。
(1)讀書技巧
因為故事是金融相關,涉及金融專業知識,且登場人物繁雜,加上作者書寫方式往往從人物生平寫起,所以我採取一種讀書方式,事先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先找別人的讀書心得,YT上的介紹,了解故事大概過程,重要人物,以及LBO融資併購相關金融知識後再才開始閱讀,但即便如此,我仍然是到一半時才大致掌握脈絡,而且是邊讀邊查詢網路,確保我的理解沒有問題。
書還是要親讀,讀別人的心得遠遠不夠,讀書不只是吸取資訊,也是思考,並擴展自己的思維,用自己過去知識總結的認知能力對內容的理解融合,收穫相當大層面取決於過去的積累,過去積累越多,對不熟悉的閱讀內容會有更多的洞察。隨著AI工具發展,寫作本文時,我也是不斷詢問AI確認自己的理解沒有偏差太遠。
這是我首次使用這樣的方式來閱讀一本書,會使用這樣的技巧,是因為個人有過類似經驗讀其他較為需要專業知識的書籍,總結經驗採取的方式,我這樣一個外行人在2周內看完約600頁,40萬字需要相關知識的著作,大體上算是有不錯的實驗成果。
而以輸出為導向的讀書模式也是開啟粉專後慢慢形成的,老讀者們可以看到我不定期貼出的讀書心得,要輸出就必須有思考,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才能有輸出,有壓力的這種讀書模式加上AI工具,讓我最近很有加速提升的感覺。
(2)故事簡介
書名將發動購併者比喻為徘徊在羅馬帝國外的蠻族,企圖入侵,破壞文明,竊取財富。
以台灣股民比較容易理解的比喻是: 市場派與公司派的經營權大戰,有點差異的是: 這故事裡,公司執行長也結合市場派,想要將公司購併。
1988年RJR Nabisco開啟史上最大杠桿收購案,
RJR公司最大獲利來源是菸草公司,獲利穩定,且有護城河,成本低,顧客有黏著性,公司歷史也是一路購併成長,旗下不只有獲利穩定的煙草事業,也有食品企業,比較有名的就是奧利奧(Oreo)餅乾。

但因公司CEO強森經營方式隨性且管理層薪酬與福利過高,因此長期本益比偏低,尤其經過1987年黑色星期一,一日大跌22%後,只有9倍本益比,股價約40美金一股。
煙草食品巨頭RJR Nabisco時任CEO羅斯·強森(Ross Johnson)是銷售方面的行家,善於社交,也善於職場鬥爭,排擠政敵,嚴格來說,強森個人能力不算差,也懂得善用有能力的人,但對企業經營方面的能力遠不如他銷售與社交方面能力,更重要的是也無心費力經營,核心圈裡的親信班底,也大多能力不出眾,能力出眾的並不在能夠分享利益的班底裡。
強森善於討好人,遇到問題善於用幽默化解,但不是解決問題,遇到分歧,也善於利用分享利益來化解衝突。
並且生活奢糜,待遇福利遠超同行管理層,有公司付費的私人飛機為其服務,大抵上稱得上內鬥內行,外鬥外行。一般常將這種企業經營績效不出色,但是待遇優渥的經營層稱為肥貓,寓意為只吃不幹活。
公司股價被董事會視為經營績效,執行長強森因股價低迷帶來壓力,經營上無法振作,於是試圖私有化公司,將公司所有權以低價奪到手,但因出價過低,引爆各方勢力競標,經過第一輪淘汰後,決勝賽有三方競爭:
三方勢力分別是:
強森是RJR公司CEO,聯合協利銀行,最初希望以75元低價收購公司,但最後競價抬高到105美元/股;
KKR:私募巨頭,以嚴謹杠桿收購方案抗衡,最終出價109美元/股;
第一波士頓:提出理論最高價118美元,因融資失敗出局。
最終結果董事會在主席查爾斯·修格爾(Charles Hugel)主導下,從支持RJR自家執行長強森轉向懷疑其動機,最終KKR以109美元/股,總價250億美元天價,並以較佳的對員工福利,較佳對原有股東方案勝出。
(3)分析
(a)看人性
故事主線看金融,副線看人性,故事裡每個人都是為自己個人利益,人生中經常出演欺騙、背叛戰友、或是情緒主導決策的戲碼,公司經營層不在乎地區,員工及公司長遠發展,都是以個人利益為首要考量,損及他人利益也毫不在乎。
這場併購以資本市場為戰場,金融技術為戰術,花招百出,合縱聯合,經濟戰,輿論戰,資訊戰,間諜戰,外交戰等全方位戰爭,彷彿大國爭戰,又有如朝堂上表面無硝煙,但暗地刀光劍影的政治鬥爭。永恆一樣的百姓(基層員工)受苦,統治階級(股東)得利。
(b)看策略
競標過程堪稱資本絞肉機:執行長強森刻意洩露有競爭對手,有誘導提升競爭態勢的嫌疑。
這一點像極了渣男腳踏多條船,並故意誘使女伴相互競爭與嫉妒心,從而加大投入資源藉以留住渣男,並從中獲取最大利益。
強森在整個併購交易中,一開始想要自己把公司低價吃進,到後來發現有競爭者,就試圖佈置策略,如果是別人得手,自己也能分到一杯羹,從而擁有高額股權獎勵,最差最差狀況自己非得離開的話也有黃金降落傘,可以得到高額離職金,無論如何都不會虧。單純以策略來評分的話,可給高分。

(4)投資啟示
最終KKR以250億美元天價勝出,大獲全勝的是RJR董事會,股權得以高價售出,強森雖失控制權,卻憑“黃金降落傘”帶走5300萬美元離職金,以及高價的股權,帶著龐大財富安全下莊。而背負290億債務的RJR公司被迫大規模裁員分拆,RJR基層員工是大輸家,購併案沒有得到任何好處並被大批裁員,損傷慘重。
最後得標的KKR,輕傷,
根據計算,KKR在1988 年初始投資15 億美元,累計回收金額在1991–1999 年透過 IPO、分拆、股息等,KKR 最終回收約40~50 億美元(含本金與股息)。IRR (內部報酬率)約 9.5%。
同期 S&P 500 年化報酬率:1988–1999 年約 14%,再對比KKR 其他,例如醫院運營商HCA案(2006年,IRR約20%),金融服務供應商First Data案(IRR約30%),RJR 案明顯遜色。
揭示金融市場一個不變的邏輯,『以不合理價格購得的平庸資產,不會是勝利』
戰術上的勤奮,補救不了戰略上的怠惰,即使收購成功,始終改變不了收購價過高這個基本戰略失敗,何況還得汰換不合格的原經營團隊這個隱性投入成本。
巴菲特在投資一家公司時,最重視的是經營團隊,是否理性?是否對股東坦承?
查理芒格說: 『許多IQ很高的人卻是糟糕的投資者,原因是他們的品性缺陷。我認為優秀的品性比大腦更重要,你必須嚴格控制那些非理性的情緒』
RJR所處的煙草行業不錯,但管理層卻無心為股東權益奮戰,誠信方面也是問題,稱不上是好的團隊。
KKR團隊成員都很優秀,知識充足,但卻在整件收購案中陷入情緒主導決策,幾次警鈴響起,卻仍舊執著在錯誤的道路上奔馳。
知識補充:
LBO : 槓桿收購,通常是收購方無法提供足夠資金,藉由第三方融資共同買下被收購對象,因此可以做到以小吃大,收購方往往以被收購方的資產做抵押發行債券垃圾債券,來籌募資金,被收購對象公司往往被併購成功後要承擔鉅額債務,因此營運承受極大壓力而難以繼續正常營運,經常要遭受拆分,拍賣部分甚至大部分資產。這種操作需要精密金融技術能力,
LBO收購時,發動收購方出價適中非常重要,出價低無法得標,出價高將來難以運營。
因此估值非常重要,如果資訊不確實,又如本案中管理階層不誠實提供訊息,出價就容易出現失誤。本案中KKR籌集的資金大部分來自垃圾債券。
LBO的盛行得益於當時垃圾債券盛行,高利率時代雖然不是唯一原因,但確實催化垃圾債券的繁榮,80年代,聯邦基金利率在經常在10~15%,垃圾債券發行時通常比同期美國國債收益率高出4個百分點以上,也就是約15~20%。
投資者實際收益
到期收益率(YTM)更高:因垃圾債常折價發行(如面值 100 美元,發行價 80 美元),實際收益率可達 15–25%。
案例:1989 年 RJR Nabisco 為 KKR 收購發行的垃圾債,利率 13.5–15%,但因價格暴跌,實際收益率一度突破 20%。
垃圾債券是 LBO 的"燃料",後來LBO不再盛行有幾個因素: 垃圾債券交易萎縮,監管打擊,大型LBO交易失敗(如UAL)導致市場信心崩潰,醜聞,儲貸危機,違約率上升。 儲貸危機(S&L Crisis):美國儲貸機構是垃圾債主要買家,危機中被迫拋售資產,市場流動性枯竭。 違約率飆升:1990–1991 年垃圾債違約率超 10%(1980 年代平均僅 4%),投資者信心崩潰,結果LBO 交易量從 1988 年峰值1500 億美元暴跌至 1991 年不足 200 億,垃圾債融資渠道斷裂是主因。
MBO(Management Buy-Out)管理層併購
指公司管理者從金融機構或風險投資得到資金的支持,從而公司股東(所有者)買下部分或大部分股份的收購形式,管理者對於公司的經營、業務維繫都較第三方有更高的掌握度,有利于收購後維持公司運營,甚至能執行大膽地改革政策。另外,MBO也常見於公司分割次要業務為一獨立子公司,高階管理者介入取得所有權與經營權。
這在中小型公司中尤其常見,部分公司因公司所有者生命週期關係希望退場,家族無人繼承時,高階管理者倘能取得資金單位的支持或有融資管道,是解決原始經營層退場機制的一種做法。
而在上市櫃公司中,MBO的執行常伴隨公司下市,有時甚至會衍生小股東對出售價格的爭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