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gnition 收購 Windsurf。
ChatGPT 引爆的 AI 革命中,我們見證了無數新創崛起,也目睹越來越多公司悄悄消失。但這些公司真的失敗了嗎?還是,它們正以另一種形式,變成科技巨頭手中的新武器?
一場看似不起眼的 AI 編碼工具併購案,正悄悄揭開新創命運的下一章:從團隊被挖走,到產品被拆分收購,AI 新創正進入被重組的時代。
Windsurf:從潛力股到被拆解的新創樣本
Windsurf 成立於 2022 年,由來自 DeepMind、OpenAI、Google Research 的工程師組成,專注開發新一代 AI 編碼工具。其主打產品是結合大型語言模型與語法最佳化的 AI 協同寫碼引擎,號稱比 GitHub Copilot 更準確、更可控,並具備本地部署能力,特別吸引重視資安的金融與政府單位,年營收達 8200 萬美元。Windsurf 的產品架構設計偏向企業導向,強調模型隱私、可部署性與客製化彈性,一度成為生成式 AI coding 領域的明日之星。但最終,它被拆解為兩個方向:人才與技術授權由 Google 收編(24 億美元)、剩餘資產與客戶則由 Cognition 低價接手。
Cognition:從 Agent 工具到整併型新創

Cognition 則是一間成立於 2023 年的 AI 編碼新創,由前 Scale AI、Palantir 和 Meta 團隊成員組成。該公司推出的主力產品名為 Devin,被稱為世界第一位 AI 軟體工程師。
與 Copilot 等補全型工具不同,Devin 主打的是任務導向的自動化 Agent。它不只是補上幾行程式碼,而是能閱讀任務、寫出整個專案、執行測試、提交 PR,甚至處理 GitHub issue,是一套能與開發工作流無縫整合的智能協作系統。
這種從AI 助手進階為AI 工程師的定位,使 Cognition 得以迅速吸引企業市場注意。如今再補上 Windsurf 的商業化與營收基礎,它正式邁入下一階段的企業解決方案整合商。
從估值泡沫到價值重組
Google 願意出高價搶人,代表 Windsurf 團隊仍具高度戰略價值;而 Cognition 願意接手剩下的一切,則顯示這類殘局也能成為成長資源。這種收編殘局(salvage acquisition)策略,不再強調買下整家公司,而是根據資產可用性進行模組化分拆整合
- 高價搶研發與 IP
- 低價併產品、品牌與客戶
- 利用現金結清內部義務
回顧 2022~2024 年,生成式 AI 新創如雨後春筍湧現。各種 Copilot 類工具、模型壓縮引擎、AI agent 系統百家爭鳴,估值暴漲、資金氾濫。然而進入 2025 年,市場逐漸回歸現金流與商業化。風險投資人不再給可能性,而是要已兌現的價值。
這起收購沒有大張旗鼓,也沒有天價交易,卻反而揭示了一種新商業邏輯:當 Google、Meta、OpenAI 這些巨頭出手吸收新創團隊,留下來的空殼不見得毫無價值。對另一批同樣高速成長的年輕公司來說,這些殘餘業務、品牌與用戶,就像拆機零件一樣,拼湊進自己手上,能更快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