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政治與經濟挑戰
1. 參議院選舉結果與政治版圖變化
日本第27屆參議院選舉結果對執政聯盟造成顯著衝擊:
- 議席大幅減少:自民黨與公民黨改選議席均跌破50席,非改選議席亦無法維持參議院過半,形成「朝野大翻轉」,與台灣市場情勢類似,參眾兩院均呈現少數派局面。
- 自民黨慘敗:自民黨改選議席跌破40席,公民黨僅剩個位數議席,政權運作前景更趨不穩。
- 在野黨崛起:國民民主黨、參政黨、立憲民主黨等在野黨取得較多席次,新興勢力及少數極右派開始影響後續選情。
2. 首相去留與政治走向
- 石破茂的挑戰:選舉結果對首相石破茂領導的自民黨構成重大打擊。雖然他暫無下台打算,但黨內麻生派(由最高顧問麻生太郎領導)已要求其辭職。
- 潛在接任者:若石破茂下台,小泉進次郎可能成為接任者。
- 極右派抬頭:自民黨長期偏右保守,但此次選舉顯示極右派勢力顯著崛起,未來可能影響對外談判策略。
3. 通膨失控風險
- 通膨壓力加劇:東京6月通膨率達3.1%,在日本各大都會區中偏高。日本從長期通縮轉為全球通膨最高國家,自2022年起東京物價平均漲幅近四成。
- 實質薪資下降:雖然薪資有所上漲,但實質薪資負增長3%,連續近四年負增長,民眾普遍抱怨「物價太貴,薪資追不上」。
- 通膨影響:通膨對購買力的傷害遠超通縮,民眾感受顯著。
4. 財政刺激與貨幣政策兩難
- 刺激政策:執政黨與在野黨傾向推出減稅(如降低消費稅)或發放補貼等經濟刺激計畫,可能進一步推升通膨。例如,米價較去年上漲1.9倍,引發城市選民不滿。
- 農民與政府矛盾:政府壓制米價激怒農民,導致鄉村對執政黨支持度明顯下降。
- 公債殖利率新高:10年期與30年期公債殖利率創2008年來新高,市場預期政府將推行更多財政擴張政策,形成「舉債—刺激—再舉債」的循環。
- 日元挑戰:若日本央行成為公債主要買盤,銀行可能減少持有日元,且對沖基金正瘋狂看空日元。
5. 反移民聲浪與外籍人口問題
- 反移民情緒:民眾認為外籍勞工搶占就業機會,導致本土薪資增長緩慢,反移民聲浪在選舉中顯著升高。
- 外籍人口增長:過去40年,日本外籍人口從不到100萬增至380萬,佔總人口3%。
- 中國資本影響:中國留學生在日人數達13萬,多數計劃留日。華人大量購買東京新建公寓(如興山區、千代田區、港區),每五間新建公寓中就有一間為外國人購買。此外,中國資本過去一年收購67家日本大型旅館,引發當地政策不滿。
6. 能源政策分歧與電價上漲
- 政策分歧:自民黨與公民黨支持最大限度利用核電,小型政黨則主張100%再生能源。小黨席次增加將影響核能政策實施。
- 電價影響:能源政策分歧導致未來電價上漲,進一步推升通膨壓力。
7. 對美談判與貿易衝擊
- 強硬態度:石破茂政府在對美貿易談判中表現強硬,可能導致美國對日本出口商品加徵更高關稅。
- 稻米問題:日本99%稻米自產,政府因稻米價格問題得罪農民,難以在談判中對美國開放稻米市場。
8. 出口疲軟與投資保守
- 日元升值影響:日元升值8%,導致汽車、鋼鐵、非鐵金屬等產業出口下滑,整體表現疲弱。
- 對台投資低迷:日本對台灣投資從2022年的17億美元降至4.52億美元,主因是政府警告企業,若中國入侵台灣,撤離員工需自力救濟,嚴重影響企業信心。
9. 社會矛盾與冰河時期世代
- 階級落差:1980年代「冰河時期世代」年輕時經歷經濟低迷,老年面臨福利縮減,通膨侵蝕儲蓄,養老金從每月30萬日元降至25萬日元以下。
- 投票轉向:該世代因購買力下降轉向支持在野黨,成為執政黨選舉挫敗的關鍵因素。
二、美國政治與經濟動態
1. 川普對聯準會的施壓
- 獨立性爭議:川普上任六個月,指責聯準會25億美元翻修工程存在浪費,要求主席鮑爾下台。
- 鮑爾回擊:鮑爾表示翻修旨在更新1930年代老舊設施,移除石棉、鉛等有害物質,並符合911後安全標準,地下施工複雜導致成本高昂。
2. 聯準會的兩難
- 降息困境:川普對聯準會獨立性的施壓及關稅通膨未定,導致聯準會難以根據當前數據降息。
- 政策挑戰:聯準會在維持獨立性與經濟穩定間面臨艱難抉擇。
3. 川普個人狀況與影響
- 聲勢收縮:川普近期發文與公開露面減少,部分因《華爾街日報》爆料其與艾波斯坦的關係,引發馬卡派對「深層政府」案件的不滿。
- 健康問題:白宮醫療團隊診斷川普患慢性靜脈功能不全(老年常見疾病,非動脈疾病或心衰竭)。手上瘀青與服用阿斯匹靈副作用及頻繁握手有關。
三、總結與展望
- 全球挑戰:各國政府面臨對外強硬與內部物價控制的雙重壓力,政權更迭可能導致採取不利經濟的政策。
- 日本展望:通膨失控風險加劇,政府可能推出選民期待但經濟有害的政策,如發放現金。
- 美國展望:聯準會獨立性與川普施壓的衝突,將持續影響貨幣政策決策。
- 全球趨勢:政策制定者在滿足民意與維護經濟穩定間的抉擇將更具挑戰,全球市場面臨新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