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 / Dway >
幾週前,我在文章《10年挑戰一千萬:30歲起步也不晚》中提到了一個夢想 —— 用 10 年時間存到 1000 萬。
結果出乎意料,這篇文章吸引了大量讀者討論與轉傳,不少人留言:「我也想挑戰!」、「想開始規劃但不知道從哪裡下手」,甚至有人私訊問我:「我年薪80萬、還有房貸和兩個小孩,我還有希望嗎?」
因此我設計了一份【財務自由自評表】,不只幫助你評估目前的財務狀態,也能作為設定未來目標的起點。這篇文章會分為三大部分:
1️⃣ 自評表的設計邏輯
2️⃣ 每個維度的實例解析
3️⃣ 評分後,你可以採取的下一步
🔍 一、自評表的設計邏輯:從「財務自由」倒推回來
你可能聽過「財務自由」這個詞,但每個人定義不同。對我來說,真正的財務自由不是提早退休,而是「選擇的自由」——工作是選擇,不是被迫;生活開支有餘裕,而不是月光或捉襟見肘。
這份自評表就從這個核心精神出發,將財務自由拆解為五個關鍵構面:
- 資產總量(包含現金、股票、房產等)
- 收入穩定性(不只是高薪,而是可預期、可持續)
- 花費控制力(知道錢花在哪、願意為目標節流)
- 被動收入比例(錢替你工作,而不是你一直工作)
- 應急能力(緊急狀況是否不會立即陷入恐慌)
這五個面向,就像財務自由的五根柱子。如果你現在年薪150萬,但沒儲蓄、也沒保險,生活還是可能過得很焦慮;反過來,如果年收70萬但開銷控得好、有基礎投資,反而能穩步前進。
🧭 二、自評五大構面:用實例幫你對照
✅ 資產總量|你有多少底氣?
想挑戰千萬,第一步得知道自己目前資產在哪裡。
👉 實例:
小宇 34 歲,科技業工程師,年薪 120 萬。他自認收入穩定,但實際一盤點:現金 10 萬、股票帳戶 20 萬、房貸負債 300 萬,淨資產是負的。這讓他大吃一驚:「原來我工作快10年,其實還在原地打轉。」
建議做法: 每半年盤點一次個人資產負債表,了解自己的「財務真相」。
✅ 收入穩定性|不是高薪就好,而是能持續
收入穩定性不只是薪資高低,而是看「是否能維持下去」、「有沒有備胎」。
👉 實例:
佩芸是行銷接案者,每月收入波動大,最高可到8萬、最低3萬。雖然年均也有百萬,但她說:「我最怕遇到疫情或案子突然中斷,那時根本沒安全感。」
建議做法: 如果你是接案、業務等高變動收入工作,務必建立 3-6 個月的緊急預備金,或發展第二收入來源(如自媒體、數位產品等)。
✅ 花費控制力|不是摳門,而是有意識消費
懂得花錢,才有餘力投資。
👉 實例:
阿德剛升主管,年薪翻倍到 180 萬,但花費也倍增:頻繁聚餐、換手機、換車。結果一年過去,存款反而更少。他苦笑:「升職像是換了更高級的跑步機。」
建議做法: 養成每月記帳、分類花費習慣(如固定支出/彈性支出/投資),並設定「延遲享樂規則」——大筆開銷等三天再買,90% 會發現其實沒那麼需要。
✅ 被動收入比例|讓錢替你工作
當你不工作,還能有錢進來嗎?這就是被動收入的魔力。
👉 實例:
子軒有兩間房在出租,每月進帳 2.5 萬,幾乎等於他基本生活費。他說:「這筆錢給我很大自由感,即使公司風聲鶴唳,我也不太焦慮。」
建議做法: 不論是股利、租金、權利金還是數位商品銷售,都值得一步步建立屬於你的「睡後收入」。
✅ 應急能力|突發事件來了,你扛得住嗎?
人生難免有「黑天鵝」時刻:生病、失業、家庭狀況突變。有沒有備案,是財務穩定的最後防線。
👉 實例:
志豪在40歲那年突然被裁員,還在繳房貸、孩子剛出生。他當時連 2 個月生活費都沒有,靠信用卡週轉。他說:「那時才明白,收入不是一切。」
建議做法: 建立 3~6 個月緊急預備金、定期檢視保險是否涵蓋醫療/意外等基本保障。
🎯 三、評分完之後,你可以怎麼做?
這份自評表不是為了讓人覺得「我好爛」,而是讓你知道:「原來我強項在哪、哪裡需要補強。」
你可以這樣用它:
- ✅ 年初填一次,年中檢查一次,年底對照改變
- ✅ 根據得分最低的項目,設定 90 天目標(如每月記帳、建立緊急預備金、增加投資閱讀)
- ✅ 和伴侶一起填寫,作為家庭財務溝通起點
🧠 結語:知道自己在哪裡,才知道往哪裡去
很多人問我:「挑戰千萬的第一步是什麼?」
我的回答始終一樣:是認真面對你現在的財務現況。
就像健身前要先量體脂,財務規劃前也該清楚自己在哪個階段、哪裡需要加強。你不需要一下子做出劇烈改變,但每一次有意識的調整,都是向自由靠近的一步。
📌 如果你也想試試這份【財務自由自評表】,可以直接開啟下一篇文章,評分表格都是完全免費的。
當然也歡迎訂閱《10年挑戰一千萬》系列,每月都會有對帳單實戰、調整建議與工具分享。讓我們一起,用更具體的方式,實現那個看似遙遠但絕對可能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