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的學術與研究圖書館專業組別(ARL)於 2025 年發表《Navigating the Future: Key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 for 2024》,彙整來自全球國家報告的觀察,整理出影響當前與未來學術圖書館發展的六項關鍵趨勢。以下為重點摘要,提供學術圖資專業人員規劃服務與發展策略之參考:
1. 開放取用(Open Access)與開放科學(Open Science)計畫
開放取用與開放科學計畫是全球學術與研究圖書館的主要趨勢,推動更能被近用與透明的學術傳播,尋求降低近用資訊的阻礙,促進出版平等,以及提升研究產出的可見度。相關舉措包括與出版商洽談轉型協議、建立機構典藏(IR),並支援研究人員符合研究資助單位對開放取用的要求。圖書館不僅是政策推動者,更是技術與教育支援的核心角色。儘管開放取用與開放科學具有其良善美意,財務限制與永續性仍是主要關注議題,特別是文章處理費(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 APC)所帶來的影響。各國圖書館正積極尋求新的解決方案,例如「鑽石級開放取用(Diamond Open Access)」計畫。在美國,研究人員則積極關注與出版實務中公平性與資訊可近性相關的政策發展。
2. 人工智慧(AI)與自動化技術的整合
AI 與先進技術在全球學術圖書館中已成為主要發展方向。生成式 AI 工具因上手簡便而廣受採用,圖書館透過研討會、工作坊與網路研習會推動 AI 能力教育,同時探討倫理議題,如作者權利、資料保護與偏見。同時,AI 的永續與能源成本日益受到關注。AI 已在許多學術圖書館中逐步應用於參考諮詢、內容摘要、語意檢索、教學與使用者互動工具、特藏資源檢所與應用等領域。館員需理解其潛能與限制,並平衡使用者隱私與倫理議題,同時提升自身在 AI 工具運用上的專業能力。3. 館藏發展與資源分享策略的再定位
高效的館藏發展與資源共享對學術圖書館的永續性與相關性至關重要。由於經費限制與出版資源的高度集中,圖書館愈加仰賴合作採購、電子資源整合、資料驅動的決策模型與使用分析。強化區域合作與共享計畫(如組成資源共享聯盟、館際互借與複印)成為關鍵手段,整合實體與數位資源的複合式圖書館(hybrid library)亦成趨勢。
4. 人力資源發展與職能轉型
學術圖書館正面臨人才流動率增加與新興職能需求(如資料管理、研究評估、資訊素養教育、AI 技術支援等)雙重壓力。持續的專業發展與員工管理是學術圖書館成功與韌性的關鍵。隨著科技進展與社會政治變遷,館員需投入訓練與職能再造,以維持當前效能。然而,退休潮、薪酬不符期待、士氣低落與倦怠感使得留才成為挑戰。因此,圖書館需策略性地投入員工福祉、薪酬競爭力與職涯成長機會,以支撐服務品質與永續運作。
5. 跨部門與跨機構的合作模式興起
合作與策略夥伴關係已成為提升服務效能與擴展影響力的重要方式。透過協作可促進創新、分享最佳實踐,並共同應對快速變動的資訊環境挑戰。
6. 文化與社會倡議
學術圖書館已不再只是資訊供給站,更是多元、包容與文化參與的空間。學術圖書館逐漸投身更廣泛的文化與社會倡議,以推動包容性與社會公平,透過展示、對話活動與支持弱勢群體,圖書館展現其推動公平、正義與包容價值的積極角色,強化與校園內外社群的關係。隨著各國社會脈絡的不同,學術圖書館可以選擇適當的做法,例如:(1) 澳洲聚焦去殖民化與本土化,踐行融入原住民族觀點與對殖民主義的反省。(2) 德國與南非的圖書館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推動可持續倡議。(3) 美國則開展有關學生身心健康的方案,強調支持學習環境中的心理福祉。
譯者心得:
相較於美國ACRL的學術圖書館趨勢分析報告,IFLA的這份報告可能因為必須考量全球各區域學術圖書館不是太平衡的發展,因而有某種程度的妥協。雖然每一項都言之成理,但對於某些較為前沿的學術圖書館,可能就覺得「還好」。至於怎麼樣從這些趨勢轉化成各館的策略規劃與行動方案,就得各館各顯神通了。
原文:
註:ChatGPT協助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