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 「0726禪定正行」見地3 - 放大、放大、再放大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raw-image

20250722 「0726禪定正行」見地3 - 放大、放大、再放大


四禪八定中,有所謂的「無色界定」。


無色界定,即:離一切色( 相 )與受。進入了「意識」狀態。


此「界」「定」中,分為四種類型:


空無邊處定;

識無邊處定;

無所有處定;

非想非非想處定。


針對「識無邊處」,當初我的練習方式是如此:


將眼見的「所有光源(日光、月光、星光、燈光....等等)」,配合呼吸,通通收攝回體內。


聚光主要有三處。


然後,慢慢擴散、充滿全身。


再來,離開身體的知覺。


只剩下意識。


接著,把意識以「光的型態」,放大、放大、再放大,一直到無邊無際。


最後把「意識都忘掉」。


沒有「想動」、沒有「不想動」,就是「停在那裡」。


識,於此狀態,無有邊際。


久久,有大功用產生。


上面過程敘述短短,但是可以變化多多。


有人稱:聚光;

有人稱:集光;

無論被稱為什麼,都是先專心、再擴散,然後無邊無際。


最後要體悟:


那個「能」「放大」的是什麼?

那個「所」「放大」的是什麼?

「誰」在「觀察」著?


這才是,練習此程序的「目的」。


記住:


不要再當演戲的人;

要當寫劇本的那位。


阿彌陀佛


善守護敬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金剛兄弟的對話 - 善守護的沙龍
36會員
1.5K內容數
2025/07/18
20250719 「0726禪定正行」見地2 - 兩個干擾、一個存在 當您開始依著「前文」的順序練習,將會發現: 妄念的起源,都跟「自己」有關係。 所有的念頭,都來自: 我要、我不要; 我想、我不想; 我期待、我不期待; ....... 這裡面有一個「公因數」,
Thumbnail
2025/07/18
20250719 「0726禪定正行」見地2 - 兩個干擾、一個存在 當您開始依著「前文」的順序練習,將會發現: 妄念的起源,都跟「自己」有關係。 所有的念頭,都來自: 我要、我不要; 我想、我不想; 我期待、我不期待; ....... 這裡面有一個「公因數」,
Thumbnail
2025/07/16
20250717 「0726禪定正行」見地 - 為什麼要禪定 我的老師 蓮生活佛盧勝彥金剛上師,在《定中之定》一書中說:你若不禪定,你的心永遠是漂浮的,永遠無法看清自己的妄念。 你見不到「本來的自己」。 為什麼要禪定呢? 因為你要解脫你自己,不想在六道裡面再輪迴,你
Thumbnail
2025/07/16
20250717 「0726禪定正行」見地 - 為什麼要禪定 我的老師 蓮生活佛盧勝彥金剛上師,在《定中之定》一書中說:你若不禪定,你的心永遠是漂浮的,永遠無法看清自己的妄念。 你見不到「本來的自己」。 為什麼要禪定呢? 因為你要解脫你自己,不想在六道裡面再輪迴,你
Thumbnail
2025/07/14
20250715 謝謝你的愛 20多歲時,為了生活,工作忙碌,在桃園地區奔波。 有兩位業界前輩,對我特別照顧。無論是專業的建議,或是業務的馳援,幫了我非常多、非常多的忙。 而且,每週都邀請我餐聚、介紹業界人脈,在我沮喪陷入困境時,給予支持與鼓勵。 後來,由於禪修程度的加
Thumbnail
2025/07/14
20250715 謝謝你的愛 20多歲時,為了生活,工作忙碌,在桃園地區奔波。 有兩位業界前輩,對我特別照顧。無論是專業的建議,或是業務的馳援,幫了我非常多、非常多的忙。 而且,每週都邀請我餐聚、介紹業界人脈,在我沮喪陷入困境時,給予支持與鼓勵。 後來,由於禪修程度的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真實的步調✨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三祖僧燦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這四句詩經常被修行者拿來討論。大意是說:說得愈多,想得愈多,離真理愈遠;沒有話說、沒有念頭,此時四處通達、圓滿實在的經驗才會顯現。
Thumbnail
✨真實的步調✨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三祖僧燦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這四句詩經常被修行者拿來討論。大意是說:說得愈多,想得愈多,離真理愈遠;沒有話說、沒有念頭,此時四處通達、圓滿實在的經驗才會顯現。
Thumbnail
巴利聖典提到五種出離,即出家、初禪、涅槃、觀智及一切善法。
Thumbnail
巴利聖典提到五種出離,即出家、初禪、涅槃、觀智及一切善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