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明斯特裝甲兵博物館收藏的黃蜂式自走砲
黃蜂式自走砲(Wespe,Sd.Kfz.124)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以二號戰車車體為基礎,開發出來的一款自走砲,主要武裝為一門105mm榴彈砲。全稱為「10,5-cm Geschützwagen II für le.F.H. 18/2 (Sf.) „Wespe" (Sd. Kfz. 124)」。
▪︎坦克規格
重量:11噸 長度:4.81公尺 寬度:2.28公尺 高度:2.3公尺 載員:5人 (駕駛1人,車長1人,砲手3人) 裝甲:車體前裝甲上部 20公釐/60°、車體前裝甲下部 30公釐/75°、車體側裝甲上部 15公釐/90°、車體側裝甲下部 15公釐/90°、車體後裝甲 15公釐/71°、車體上裝甲 10公釐、車體底裝甲 5公釐 主武器:1×105 公釐 leFH 18M L/28 榴彈砲 副武器:1×7.92公釐MG34(備彈600發) 發動機:梅巴赫HL62TR 發動機,140匹 功率/重量:12.7 匹/噸 懸掛:葉片彈簧式 作戰範圍:140公里 速度:40 公里/小時(道路)、20公里/小時(越野)

被摧毀的黃蜂式自走砲

庫爾斯克戰役期間,一組黃蜂自走砲支援德軍推進戰場
|設計發展
1940年法國戰役期間,德軍的中型戰車二號戰車(Panzer II )明顯不適合作為主戰戰車。儘管機械性能良好,但它的火力和裝甲都不足。不過,其底盤卻能為10.5公分野戰榴彈砲提供機動性。現有的底盤被改裝成自走砲和坦克殲擊車,例如改裝的黃鼠狼二號(Marder II)就為PaK 40/7.5公分反戰車炮提供了機動性。 黃蜂式自走砲由阿爾凱特設計,基於 Panzer II Ausf. F 底盤。阿爾凱特曾與阿爾弗雷德·貝克爾合作,將繳獲的法國裝甲車改裝成自走砲運載車。除其他修改外,二號戰車的引擎向前移動,底盤略微加長,以容納後置的 10.5 公分 leFH 18 榴彈砲。上部結構裝甲較輕,頂部和後部留有10毫米裝甲板(足以阻擋小型武器射擊),生產基地主要位於被占領的波蘭華沙的FAMO工廠。 黃蜂式自走砲從1943年2月開始生產,一直持續到1944年6月蘇軍接近邊境。當時一共生產了676輛。另外也生產了159輛沒有火砲的黃蜂式運輸車,用作載運彈藥。
黃蜂式自走砲的砲座
|戰鬥歷史
黃蜂式自走砲於1943年在東線首次投入戰鬥。它戰果顯著,希特勒下令將所有二號坦克底盤的生產都用於黃蜂式自走砲,為此而犧牲了其他項目,包括黃鼠狼 II 驅逐戰車。 這些車輛與更重型的野蜂式自走砲車一起分配給裝甲師的裝甲砲兵營( Panzerartillerie Abteilungen ) 。黃蜂式為裝甲師的砲兵部隊帶來了更大的機動性。 歷史證明,黃蜂式自走砲非常可靠,而且機動性極強,但與英國的司事式自走砲(Sexton)和美國的M7牧師式自走砲等同時代自行火砲一樣,對高射砲乘員的保護也不足。與上述任何一種盟軍車輛相比,黃蜂式的車型都要小得多,而且由於它基於較小的底盤,因此攜帶的彈藥也較少。由於大型底盤的生產能力有限,因此選擇了較小的底盤。

1944年3月至4月,黃蜂自走砲車穿過羅馬尼亞的一個城鎮

冬季東線戰場上搭載 5 名機組人員的黃蜂式自走砲
|倖存車輛
- 德國明斯特德意志裝甲博物館。
- 法國索米爾坦克博物館。
- 俄羅斯庫賓卡坦克博物館。
- 法國巴約諾曼第戰役紀念博物館。一輛黃蜂式坦克於1944年8月在法萊斯口袋戰役中被摧毀,它被包含在一個關於法萊斯口袋戰役的仿製模型中。
- 兩件現藏於比利時安德烈貝克爾收藏館。
- 該車的複製品最初是為電影《A Bridge Too Far》製作的,現陳列在辛斯海姆汽車與科技博物館。
- 位於澳洲昆士蘭州凱恩斯史密斯菲爾德的澳洲裝甲和火砲博物館。

在俄羅斯庫賓卡坦克博物館的黃蜂式自走炮車
(部分內容參考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