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貿易協議概述與策略解析
一、概述與策略解析
川普政府持續推動雙邊貿易協議,並透過其社群媒體平台發布最新進展。這次的協議公布時間點選在參議院選舉結束後,暗示了貿易談判的某些細節可能因此得以公開。
「逐個擊破」的談判策略
來源指出,川普的談判手法類似中國戰國時期的「連橫」策略,而非「合縱」。他不追求一次性全面解決,而是「各國各國陸續提出嚴苛客的條件,然後用一些田頭逼迫各國屈服,然後再給予強勁的壓力炸到最後一滴油。」這解釋了為何各國即便聯合起來GDP總和遠超美國,卻難以形成統一戰線反制美國,因為「各國彼此之間的利益不完全一致,對美國的依賴程度又不同」,導致難以形成統一戰線。
「囚徒困境」與民意轉變
各國政府面臨兩難。一方面,單獨與美國談判取得較低稅率有利於本國產業出口保障;另一方面,這種姿態容易被國內批評為「軟弱區寵,就會傷害國家尊嚴」,反而在國內選舉中可能失利。這種「囚徒困境」使得許多國家難以採取強硬立場。「美國優先」的原則
所有協議的共同點是,美國產品輸往這些國家通常享有零關稅或大幅降低關稅的優惠,同時這些國家輸往美國的產品則需支付一定比例的關稅。川普「拿到了很多東西,一方面美國出口到世界各地看起來就是零關稅起跳了,所以到美國市場越來越划算。」
二、主要國家貿易協議詳情
日本 (最受關注)
- 協議關稅:日本此次獲得15%的關稅稅率。川普在貼文中稱此協議「或許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交易」。
- 代價與投資:日本將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約為台積電在美投資額的3到4倍。川普宣稱美國將從中獲得90%的利潤,並創造數十萬個就業機會。
- 市場開放:日本將對美國的汽車、卡車、大米和部分農產品進行「適度的關稅壁壘的全面開放」。然而,川普的貼文並未明確說明日本對美國是否也採取零關稅,這仍是後續觀察重點。
- 汽車關稅:汽車關稅是本次談判的關鍵未決議題。市場預期,由於日本車廠(如豐田、本田)在美國本土擴產,汽車關稅(目前非美國組裝車輛為25%)很可能「適度往下調」。如果汽車關稅下調,日本車商將在美國市場取得領先地位,因其已透過「主動讓價」來維持市佔率。
- 農產品衝擊:日本過去視為「聖地」的稻米產業將逐步開放,這對日本國內農民將造成顯著衝擊。此外,美國牛內臟、食品添加劑標識的減少、保險和郵政市場的開放也預期會有所鬆動。
- 國防支出:市場普遍預期日本將適度提高明年的國防支出,以分擔美國駐日軍費負擔。
菲律賓
- 協議關稅:獲得17%的稅率,雖然比之前公布的20%略低,但相較於一開始的17%上升到19%再降至17%,實質上仍較高。
- 市場開放:菲律賓對美國商品採取零關稅,意味著其市場已全面開放,但仍被美國課徵相對高昂的關稅。
- 表現不佳:即使菲律賓總統親自到白宮談判,最終結果「表現並不是想像中來的好」。
印尼
- 協議關稅:課徵19%的關稅,與菲律賓稅率持平。
- 市場開放:印尼對美國工業、科技產品及農產品全面開放,並取消99%的關稅壁壘。美國則對印尼製造的產品實行零關稅。
- 市場地位:菲律賓和印尼的稅率說明東南亞市場缺乏對美大局投資的籌碼,因此在全面開放市場的前提下,仍被課徵較日韓更高的稅率。
越南
- 協議關稅:原本預期可談到11%,但川普公布的稅率仍為20%。越南面臨較大壓力。
馬來西亞
- 目標:爭取將關稅降至20%以下,最好在15%到18%之間,以維持與東北亞市場的平衡,且必須比印尼和越南低。
- 承諾:公開宣稱將在半導體走私問題上取得進展,延長美國電動車稅收減免(有利特斯拉),放寬電力和金融等敏感產業的外資持股限制,並削減當地產業補貼及非關稅貿易壁壘。
泰國
- 目標:預估關稅將顯著下滑至20%到19%左右,並承諾避免成為東南亞最高稅率國家。
- 策略:提出增加採購美國農產品、化學品和波音飛機的計劃,並承諾對美國投資,希望參與阿拉斯加天然氣項目。
三、中國與第三國轉運問題
隨著各國陸續與美國簽訂協議並表明立場,中國透過第三國進行出口轉運的難度將增高。過去幾年,墨西哥和越南在中國對美出口中的比重顯著上升,因為中國供應鏈大量轉移到這些國家。然而,隨著這些國家各自與美國達成協議並表明立場,將對中國的經濟和外貿造成更大打擊。
四、台灣所面臨的挑戰與應對
談判壓力
日本以5500億美元的大規模投資作為談判籌碼,台灣雖有台積電1650億美元的投資,但其他產業的籌碼相對較少。
優勢與劣勢
台灣沒有汽車關稅問題,少了一個談判籌碼的因子,但國力及整體投資金額無法與日本相比。
匯率與財報衝擊
新台幣升值幅度過快,已對第二季財報產生顯著影響,導致台股整體盈餘下修約6%。多家產業(如ABF、航太、自行車、電子零組件、IC通路)面臨衰退。
避險策略
企業主要有三種避險方式:
- 借美元自救:利用美元貶值時資產與負債同時減少的特性,其成本(借款利息7-8%)低於NDF避險成本(約10%)。
- 付款幣別改為美元:供應商之間以美元結算,降低匯率波動風險。
- 將業外資產轉至美國子公司:如台積電將美元盈餘轉移至美國子公司,作為資本支出的對沖。
新台幣升值趨勢
即使短期回貶,但聯準會未來2-3年降息空間遠大於升息,美元可能持續貶值,而台灣央行降息空間不大,可能導致新台幣形成新的升值共識。台灣央行總裁楊金龍的態度將是觀察重點。
外銷訂單
儘管新台幣升值,台灣6月份外銷訂單仍創下近幾個月新高,年增24.6%,遠高於市場預期。美國是台灣最大的外銷訂單國,佔比35.1%。這也說明了台灣出口商面臨雙重壓力:匯率升值和潛在的關稅衝擊。
五、股市反應與未來展望
市場情緒
市場對美國公布的協議反應正面,日本股市指數上漲1.3-1.4%,反映了市場對關稅衝擊降低的安撫。
「利多不漲」的警訊
來源提醒,如果這些預期中的利多(如較低的關稅稅率)公布後,股市卻沒有明顯上漲,則可能意味著「市場已經提前反應完了,乖離的自然回調它就會正式的產生」,提醒投資人關注景氣週期和短期乖離變化。
持續關注
未來需持續觀察更多協議的公布,以及這些協議對各國產業的實質影響,特別是潛在的「口頭交易」之外,還有哪些可以發酵的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