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三篇各自論及「太極拳著相」、「內氣振盪丹田內轉」與「撐筋拔骨」等發文在其他武術討論區得到眾多版友按讚,令我倍感鼓舞,因為原本是預估內容頗有逆風態勢,可能會引來一場「大戰」(大笑),結果適得其反,也算萬幸。這也讓我意識到,對於如何務實科學地理解武術修煉本質與成果,仍有許多值得探索的空間。

我在留言中見到許多精彩分享,其中不乏練習成果的描述,例如脊柱放鬆後帶來的體態改善與「長高」之感;對骨骼強健、體感「沉實」的切身體會;以及對身體內在發熱、律動等細微感知的分享。這些透過長期投入與身體實踐所獲得的成果,都值得肯定尊重。這確實是勤奮練習後,身體素質優化的真實呈現。
然而,我也在討論中,觀察到一些過度解釋練習成果、或用非生理學語彙誇大其影響的傾向。例如,有論述從內丹術角度,將丹田描述為具備「引致龍虎交媾」、「主精、主血」等超越器官功能的神秘作用,甚至將對太極拳「種根力」與「入地三尺」的理解歸結為其「決定性的功用」。又或是將骨骼健康強健歸因於「氣練入骨、骨密填實」,並進而推論能使脊柱各節撐開而使身高增長;記得在版上其他發文還見過將練習後的沉實感延伸至聲稱「可入髓透骨,在得其機勢與接合條件後,以震爆透炸斷等勁道在敵方體內作用,使其一驚佈,氣血運行,骨骼之間產生脆斷,再加上腔壓及內勁黏合內體共振,斷骨透臟腑」的內容。這些說法,儘管可能源於個人深度內在體會,但在現代物理學和人體生理學範疇內,仍缺乏直接驗證依據。我想有必要溫和提醒:無論這些功體勁道是多麼引人注目或令人驚奇,究其本質,充其量都是人體經過正確、長期、精微鍛鍊後,所展現出的「歸元本能」與「素質提升」罷了。
針對體態改善與「增高」之感,更多是長期彎曲或僵化脊柱被拉直、關節恢復活動度後的自然呈現,而非骨骼或椎間盤的實際永久性增長。這恰恰證明了「撐筋拔骨」在結構調整上的務實意義。
骨骼強健與「沉實」之感,是透過系統性、承重性運動刺激後,骨密度自然提升,屬於運動科學常識,也是身體健康的標誌。「沉實感」與「勁力」是身體整體協調、重心穩固、力道傳導通暢以及對力量運用精準控制的結果,說穿了是一種技擊層次的體現,而非某種神秘物質附著,更不可能脫離生物力學法則。
「虎豹奔跑,脊柱帶動」是對腰脊主宰、整體運動理念的深刻體會,非常寶貴。但這類體會應回歸到對身體高效運用、勁力傳導路徑的理解,而非歸結為脊柱物質性「變異」或特殊能量運作。
「脊柱溫熱」這類內在感知與「溫養」體感,多是意念專注、血液循環改善、神經敏感度提升的生理現象;對於提高身體控制力和健康確有助益,但應避免將其誇大為超越生理極限的「心氣作用」。
武術修煉的真正價值,在於開發身體潛能,提升生命品質,並在必要時具備自保能力。 這些成果本身已然十分寶貴,無須再添油加醋,將其神秘化為超凡入聖的「神蹟」;因為過度沉浸於此類「奇蹟」或追逐被他人膜拜的虛榮時,反而容易偏離武術樸實無華的本質。
在學藝之路上,有句話是這麼形容境界高低次序的:「見林不見樹、見樹不見林、見樹又見林。」 武術精髓,恰恰在於我們能否最終達到「見樹又見林」的境界 - 既能精準把握身體每個細微變化與力學原理(樹),又能將其融入整體武學的宏觀之中(林),不為單一體感所惑,不「著相」於特定表象。
超越形而上範疇的大修為,即使有,亦屬萬中無一,非我輩凡人可輕易企及,否則肉體皆遵循自然規律。武術修煉,最終應當回歸平常心與務實態度,不是為了變成無敵超人,也不是為了在短暫人生中得到他人頂禮膜拜的虛名。練武,只是提供一條使身心通往更健康、更協調、更智慧方向的道路。藉由武道修習,拋開不必要的「相」,回歸最真實的身體感受與最務實的訓練效果,方能真正從中獲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