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合氣道驗證太極拳理」中探討「如何被摔」後,本文將從合氣道取方(tori- 即施展技法那一方)的角度, 深入闡述「如何摔人」的實踐科學,並延伸至武術切磋的講手藝術。在此,我必須重申,練法若是走養生路線的,千萬別幻想自己很會打;走技擊路線的就要有戰績(或最低程度有在作強度夠、有實際肢體接觸的對招互練),否則都容易落入「說得一口好拳」的陷阱,誤人誤己而不自知,白白浪費了數十年光陰,自以為功底超深,已經悟到。

在合氣道稽古中,取方要練的,是「形」與「勢」的完美結合;此兩者並非玄學概念,而是可透過科學原理解析的物理現象。「形」就是身體在施技過程中的物理結構與姿態,關乎人體骨骼排列、肌肉張力、關節角度,以及這些要素如何共同構成穩定高效的力學傳導系統。從生物力學角度來看,「形」到位者,能有效運用槓桿原理,使力量從地面向上、或從核心向外精準傳導。「勢」是指動態的力量走勢、積蓄、釋放,和意圖上的引導。這不僅是物理動量與衝量,更包含精準掌控時間、空間以及對手反應。從物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角度看,「勢」的運用體現在:如何透過步法移動與重心巧妙轉移來積蓄能量;如何在最恰當時機將這股能量爆發出去,產生足以破壞對手平衡的力矩與旋轉;以及如何透過微小動作或眼神,引導對手的注意力,為自身進攻創造有利條件。
「形」與「勢」的精妙結合,方能發揮技法應有威力。心領神會其奧義後,便能理解武術中更高層次的時機運用,如「後之手、先之手、先先之手」等講究,茲簡述如下:後之手(對手主動發起攻擊,先搭上我手或其他肢體):迅速調整自身、穩固結構、沉穩重心,同時敏銳捕捉對手攻擊中的方向、力量、慣性破綻。在接觸瞬間,將對手衝力化為己用,並加以引導,使其失衡。這部份需要極高感知能力和瞬間反應,化被動為主動。
先之手(我方主動發起進攻,使對方不得不搭上我手或其他肢體):透過步法身法的巧妙配合,快速改變自身重心以蓄「勢」儲能。在對手尚未完全反應過來前,以最佳角度與姿勢,進入對手防禦圈,破壞其平衡,從而發勁摔投;其關鍵在於時機精準,預判對手意圖,並搶先行動。
先先之手(對手產生攻擊意圖瞬間,我已動):我在對手肢體動作尚未完全展開前,便先能感知其「勢」萌動,並以精準動作加以干預瓦解。這涉及到對人體運動模式的深刻理解,以及在毫秒間完成的身體控制與協調。這就好比在對方「起心動念」時,就已經身體力行,將其念頭扼殺於搖籃之中。
無論是哪一種時機,步法、身法、手法、角度、姿勢都必須到位。每一細節都關乎力量有效傳遞、重心精準引導以及徹底破壞對手平衡。如果「形」不穩或「勢」不當,技法便無法發揮應有威力。在合氣道對招間,針對以上有任何不到位處,師範就會嚴厲指正:「動作要出來!抓準時機,肢體不要縮,鬆柔伸展,不要用蠻力!」
順此邏輯,上述內容亦適用於傳武或格鬥拳友間的對招切磋,特別是關於某些拳經論述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落差。記得見過類似「整串輕靈時自然不用擺架,遇上鞭腿只要走進去處理就好;不然也可走來走去,保持距離,不要主動去打,讓對方踢不到就好,甚至轉頭逃跑也行」的說法。此類觀點是脫離實戰的空談,是「吊拳經書袋加上自我幻想」的話術。有人會說「不戰而屈人之兵」,那是在對招(或衝突)前便以言語溝通或其他非物理方式預先「化干戈為玉帛」,是跟本文內容不同層次的主題;若要以「未接觸前神意已自然佈滿、敷其所有,讓對方感受其勢…」之類字句論述,在有豐富實戰經驗的高手眼中看來,是轉移焦點、混淆概念,避免與對手肢體實際接觸的托詞,那不如不要相約切磋。
真正的武術切磋,是在不預設有利於自己的條件下,雙方肢體在實戰環境中有所接觸,這是感知、引導、控制與破壞的基礎。有實戰經驗的高手會運用步法、假動作、戰術逼迫等方式,將對手逼入無法「保持距離」或「逃跑」的境地,使其不得不出招應對(此即先先之手)。在如此反復不停的紮實互動下,日久才能練到「打人如走路、拳腳無架無形無相」的神怡自然境界;說得再坦白直接點,「自然」打人的畫面美則美矣,但也要確實練習才可見功,不是用說的。要想「見樹又見林」,要先能見林不見樹,然後見樹不見林 。在科學務實驗證面前,脫離接觸、只靠「意念」或「神意」就能奏效的說法,往往經不起實戰的檢驗,容易流於空泛理論。
然而,真實的武術切磋並非毫無章法的蠻力比拼,這是一門「講手藝術」,雙方追求的是「拳拳到肉,勁不入體」的境界。意即彼此在技法施展時,能精準控制勁道深度與方向,讓對方感受到力量衝擊和身體平衡的瓦解,卻不造成實際肉體傷害。這需要施技者對自身力量的絕對控制,同時也要求受技者具備基本護身技法,或確保周遭環境設有安全防護。
這種「講手」,使雙方在安全、善意、誠心、不比高低輸嬴的前提下,仍有感受到「生死一線間」的體驗。這種體驗不是為了傷害,而是為了讓雙方都更深刻地理解技法的真實性、身體的極限反應,以及在壓力下如何做出正確判斷。它是一種武術層面的深度交流,而非僅止於力量或技巧的展示。這才是真正能提升雙方武藝的切磋,也是我們應當追求的實戰精神。
呼應本文最前頭說的,養生就養生,推手就推手,技擊歸技擊,實戰歸實戰,條條分明不混淆。最高的是全部融會貫通,隨心所欲下能力皆可為之;最忌的是無法誠實面對自己,卻又口是心非,說自己淡泊名利、極厭惡虛名,但在論述的字裡行間卻又暗示自己功力深不可測、不可輕易出手,否則會傷人的超然高位。若無法做到優良正確的武道生活化,那便是偏離了正道,此風不可長,此行為心態不可有,需時時自我警愓,免得弄到後來自己裡外不是人、自相矛盾。
回顧這兩週所發佈的6篇文章,連同此文便形成一個連貫系列,各文自有主題,試圖從不同角度驗證和闡述武術科學性與實用性,以及武道中人應有的正確心態。玆以起承轉合概念,摘要如下:
起:「太極拳著相」一文破除對表象的執著,強調太極拳修習需循序漸進、紮實見功。
承:「內氣振盪丹田內轉」一文旨在刺破玄妙話術的迷思,嘗試從現代生理學和解剖學角度導正觀念;「撐筋拔骨」一文則嘗試從現代功能解剖學和運動科學視角,務實解析其背後原理與實踐。
轉:「見樹又見林」一文結合前三篇文章留言中所得意見,試著在務實科學理解武術修煉本質與成果之間,刺破更多缺乏直接驗證依據的傳武術語,並提倡「武術修煉的真正價值,在於開發身體潛能,提升生命品質,並在必要時具備自保能力。」延續理念,「虛領頂勁練出的彈簧張力」一文則以現代化字句表述傳武概念,並揭示練出「彈簧張力」之功效。
合:「合氣道驗證太極拳理」兩篇文章從被摔開始,再由摔人深入,表明合氣道「想要摔/打人,要先學怎樣被摔/打」之次序的重要性。同時,並由此引申至武術界「現象」(多存於內家拳,太極拳尤甚),強調不論是接受或施展技法,皆要正確紮實的將手眼身法步與意氣力融會貫通,才能在任何情況下發揮功力。此外還要保持正念,才可達到真正的「道法自然」與「武道生活化」。
整個系列剛好7篇文章,容我將其戲稱為「北斗七星」,旨在眾說紛紜、看似紛亂、充滿迷思的武術黑暗夜空中發亮,達到破舊立新、宣揚「科學務實可驗證」武道的目的。我深信,唯有回歸科學、實踐驗證,武術才能真正擺脫玄學束縛,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從而提升自我,邁向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