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財經皓角-25.07.24
**美日貿易協議激勵全球談判,美股創高
*美國與日本達成關稅協議,帶動市場對更多國家協議的期待,特別是歐盟成為下一目標。*目前預估稅率約15%,道瓊大漲500點、S&P和納指同步創歷史新高。
*市場開始思考這些利多是否已經提前反映。
**美歐協議本週有望達成,稅率約15%
*金融時報預估美歐本週可望簽署協議,稅率與美日相仿。
*貝森特表示談判進展明顯,雖歐盟內部協調困難,但態度積極。
*歐盟曾威脅針對美國1170億商品課30%報復稅,但被視為談判籌碼。
**全球主要國家關稅格局形成
*美國對發達國家稅率約15%,對東南亞與新興市場則為19~20%。
*若歐盟協議達成,台灣關稅水平預估也落在類似區間。
*中國則是最後一關,將於斯德哥爾摩談判,議題涉及能源、安全與資安。
**日美汽車協議影響廣泛,英國吃虧
*日本汽車稅率由25%降至15%,無配額限制,為重大讓利。
*英國則仍有10%關稅與進口配額,對比下顯得吃虧。
*美國本土汽車業抱怨仍需對外購零件課25%,而日系車享優惠。
**日本代價高昂,換得破格待遇
*日本須投入5500億美元投資,川普甚至臨時在談判卡片上把金額從4000億劃掉加到5000億。
*川普社群發文誇張表示:美國賺九成、日本只拿一成,還得照川普指定項目投資。
*但也顯示這些數據可能是社群操作,實際合作仍對等進行。
**東北亞國家壓力加大,南韓被要求設主權基金
*貝森特對南韓施壓,要求設立4000億美元主權基金投資美國。
*若南韓、日本都照辦,台灣若想享同等待遇,恐也面臨類似要求。
*整體來看,這已不只是關稅談判,更涉及對美戰略投資與產業合作。
**台灣展開第四輪談判,已有初步表態
*台灣談判團已赴美,目標避免遭到32%懲罰性關稅。
*今年3月,中油已表態投資阿拉斯加天然氣,是第一個支持美國的東亞國家。
*雖價格高、需自建產線、供氣要等7年,但有助分散能源風險。
**天然氣投資是政治交換,顯示台灣積極態度
*預估台灣每年自阿拉斯加採購600萬噸天然氣,佔其產能三成。
*對比日韓拖延,台灣自3月就積極表態,反映策略合作意願。
*雖總額難與日韓相比,但比例上已達合理程度。
**稅率換條件:市場開放+金援
*降至15%不只靠市場開放,還需附帶大筆資金與投資承諾。
*東南亞國家因金援有限,稅率普遍高於日本。
*台灣已用天然氣採購表態,但是否也需主權基金尚未確定。
**台灣開放進口可能性高,民意支持度尚可
*開放美製品對多數人影響不大,甚至樂見汽車、保健品降價。
*衝擊產業可透過轉型補貼處理,反對聲浪有限。
*問題核心仍在於:除了開放,還要付出多少金援?
**台灣貿易開放配套爭議焦點在農產品與標示
*重點關注項目包含美豬標示、牛內臟與絞肉進口開放、萊劑檢測標準放寬。
*其他議題包含馬鈴薯發芽規則鬆綁、稻米配額取消、基改玉米黃豆不強制標示。
*總體而言,就是全開放,但避免挑動敏感字眼與政策對立。
**台灣市場對美製品降價接受度高,真正爭議在於台灣該投入多少資金換取優惠。
*若以日韓為例,需動輒4000~5000億美元,但台灣走的是提早投資、比例合理的路線。
*天然氣合作可成為示範,是否能換取理想稅率尚需觀察後續談判成果。
**川普釋出降低關稅訊號,背後意圖在推動貿易自由與經濟刺激
*川普近日發文表達願意降低關稅,前提是全球主要國家須向美國開放市場。
強調關稅只是手段,目的是迫使他國打開市場、讓資金回流美國。
*他甚至表示希望最終能實現零關稅,但市場多數人對其可信度持懷疑態度。
*若真能實現全球零關稅,將有助於全球消費者福祉提升。
*目前多數國家對現有關稅水準仍可接受,下半年關稅議題可能告一段落。
**關稅政策達成目的後,市場將聚焦下一階段刺激方案
*川普藉關稅達到促進美國有利貿易條件、補充財政收入的目的。
*未來政策延伸將聚焦在持續刺激經濟與資金回流。
*市場曾猜測存在所謂「賓夕法尼亞計畫」,作為後關稅時代的主軸,雖白宮未承認,但邏輯合理。
**賓夕法尼亞計畫三大支柱:降息、放寬金融監管、推動穩定幣法案
*第一支柱:聯準會降息,若關稅協議完成,升息壓力下降,將可啟動寬鬆循環。
*第二支柱:放寬監管,降低銀行槓桿比率規定,讓金融機構能買進更多美國國債與股票,支撐市場流動性。
*第三支柱:立法推動穩定幣合法化,吸納美元資金流入,加強短期國債需求,進一步穩固美元資產買盤。
**整體目的為創造軟著陸空間,避免深度衰退
*透過上述政策組合,川普試圖避免2000或2008年式深度衰退,即使面對庫存調整也能溫和過渡。
*年增率連三年擴張後,進入一年收縮屬正常現象,政策目標是讓市場平穩過渡。
**美國當前經濟條件分析:通膨與勞動市場趨緩,有利寬鬆政策展開
*關稅協議若落定,可抑制囤貨與提前漲價預期,減緩通膨壓力。
*勞動市場雖無崩潰,但數據顯示逐漸降溫,需求端通膨年增率減弱,供給端則面臨僵固性。
*核心通膨來源轉為工資與供給性壓力,非需求端推升。
**房市示警:高利率下銷售萎縮,但房價再創新高
*美國房價創歷史新高,6月中位數43.53萬美元,為1999年來新高。
*但房屋銷售量年減、月減,年化銷售量創下去年9月以來最低。
*銷售趨勢與2008年雷曼風暴時期相似,高利率抑制成交。
*若降息將推升房價與房貸負擔,擴大貧富差距,但共和黨現階段較不重視此議題,重點仍在刺激消費。
**川普施壓聯準會,要求盡快降息以減輕家庭與政府壓力
*川普近期多次點名包爾為Mr. Too Late,指責其未及時降息,導致家庭與政府利息支出增加。
*高利率不僅造成房市停滯,也讓國債發行成本更高。
*他呼籲盡快降息,認為現在比以往更需要聽取建言,因關稅戰即將結束,美國可展開新一輪經濟刺激。
**美股創高與本益比觀察
*標普和納指創歷史新高,費半因乖離過大在月線附近休息。
*美股資產價格上漲,主因是本益比推升,標普本益比接近20倍,雖低於2021年的22倍但已不遠。
*目前市場位階與2023年AI熱潮相當,需留意是否出現新一波利空或均值回調的進場機會。
*美股資產年年創高,反映長期貨幣擴張與生產力成長。
**匯率與投資尺度的重要性
*儘管美元近期貶值,但美元仍為全球儲備與交易貨幣,貶值屬正常週期。
*當市場一致看空美元時,反而是換匯與布局美股資產的良機。
*投資成敗與所選擇的投資尺度息息相關。
*三個月尺度反映短期政策;三年尺度反映庫存循環;三十年則反映生產力循環。
**目前市場焦點與財報觀察
*關稅戰趨緩,市場預期落地,對股市衝擊有限,下一關鍵為財報季與資本支出。
*川普釋出政策利多,簽署AI資料中心許可,啟動AI超級行動計畫,強調寬監管與電力擴張對抗中國。
**Google財報亮點
*Q2營收年增14%,達964億美元,超市場預期。
*Google Cloud獲利改善,傳統服務(搜尋、YouTube、設備)仍維持20%成長。
*AI搜尋Gemini整合進入搜尋引擎,面臨的挑戰是版權與資料來源問題。
*資本支出暴增70%至224.5億美元,自由現金流因而年減61%,剩53億美元,顯示仍積極投資AI與雲端。
**特斯拉基本面與股價觀察
*Q2汽車營收167億美元,低於去年同期199億。
*市場對特斯拉股價95%建立在未來成長預期上,遠高於輝達(74%)與微軟(73%)。
*目前股價波動反映銷量不佳與馬斯克政治爭議所致。
*FSD自駕車行駛里程突破5億英里,版本升級後接受度提升。
*資本支出增強,但若車市現金流未改善,將影響長期投資力道。
*自駕計程車推動與Optimus人形機器人結合Grok4,為未來成長新動能。
*特斯拉打造完整生態鏈,需穩定現金流以支撐研發與擴張。
**馬斯克與黃仁勳的影響力對比
*馬斯克具創造力與技術遠見,是推動生產力週期的代表人物。
*但在政治與人際溝通上不及黃仁勳成熟。
*黃仁勳能取得美中兩方認同,被譽為社交高手,成功化解政治風險。
**川普政策力道、AI基建與減稅推動將成未來市場焦點。
*本次財報季除特斯拉表現疲弱外,多數企業仍具良好成長潛力。
*特斯拉需儘快推出新產品,以重拾投資人信心與現金流支撐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