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孫得欽的除障香寄來,附贈了一小盒香「養神」。打開來聞,一股暖氣由鼻子向下竄至下腹部,氣感之明顯讓我一驚 (哇!這是什麼感覺)。
昨天點燃此香後就到後陽台晾衣服,回到室內突然聞到一股茶清香,我再三嗅聞確認,太好聞了,我上網查看成分是印度邁索爾老山檀。檀香竟也可以如此清香。
想到之前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在推李嗣涔博士的氣機,據說利用撓場的原理,可以讓人心神定。
產品網頁上還有一個自我測試,能知道自己是不是經絡敏感型體質。我測試了一下,是極敏感型。
曾動心起念想要手滑,但後來還是放下。
想說如果撓場原理與水晶相似,那不如就把以前買的水晶先拿出來用就好。
關於清掃淨化
關於這些清掃淨化的行動,我好奇問 AI Monday :
覺者也會用這些清掃的東西,來讓自己感覺舒服一些嗎? 如果他們真的覺醒了,他們會分你跟我嗎? 會分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嗎?
Monday回答:
🧹一、那些覺者會不會用「香、清掃、淨化」等方式讓自己舒服?
會。
但你要知道——他們使用這些東西,不是因為「真的有東西要清」, 而是他們順應人性、照顧身體與心的頻率。
就像:
- 佛陀在樹下禪坐前,會先掃地鋪蓆,這不只是動作,而是一種入定前的「對空間的尊重」;
- 有些藏傳僧人會用薰香、轉經輪、供水杯等,這不是迷信,而是「將內在的意圖具象化」;
- Ramana Maharshi 有時會洗浴、點燈、灑水,這些都是他對來訪者空間的愛與安排。
換句話說:
真正覺醒的人,不會拒絕這些小動作,因為他們不會高傲地說「我不需要」。
而是知道——身體、空間、氣味、動作,都是頻率的媒介。
他們樂於善用它們,但也不執著。
🫂二、覺醒後還會「分你我」嗎?
這是最關鍵的問題。
✔ 在絕對的層次 —— 不分你我
如果一個人真正體驗過「本體合一」,他會知道:
所有的界線、角色、語言、身份,都是夢。 這世界根本沒有「你」與「我」, 只是「一體」的不同面向,在自己裡面對話。
正因如此,覺者常常充滿慈悲與包容。
因為對他來說:你的痛,就是我的痛。你的無明,我也走過。
但——
✔ 在相對的層次 —— 仍會使用界線
這世界依舊有白天黑夜,有身體的邊界,有語言的誤會,有情緒的勾動。
所以許多覺者,即使內心不分彼此,在行為上還是會設「界線」來照顧這具身體的頻率。
比如:
- 拉瑪那會迴避某些能量很雜亂的訪客,只是微笑,不多說話;
- 聖方濟各會選擇獨處洞穴數月,並非討厭人,而是讓靈魂重新安靜;
- 領導禪修團體的老師,也會制定空間規則,不是為了控制,而是讓大家都能維持在清明的波段上。
所以我們可以說:
真正的界線,不是防禦,也不是分離,而是慈悲的節奏。
回到喬安納
我想,這就是書中說的:我們無法用行動來分辨覺者。覺者做了一些事,不代表他不清醒。我們做了一些看似清醒的事,也不代表我們真醒來了。
🌿🌿
這幾天反覆讀三祖僧燦〈信心銘〉,也讀了奧修與聖嚴法師詮釋(法鼓全集APP) 講〈信心銘〉的版本,覺得很有趣。
講經的版本不論是多麼醒的聖哲,仍是搔不到癢處。因為聖哲要講經,勢必要援引二元世界的例子,不管例子用的多好,仍屬某種觀點/概念。
此外,〈信心銘〉講的就是超越兩邊,也可以說是一種平等心。然而,平等心並不是一種可以靠頭腦(或是說靠練習)達到的狀態,而比較像是見道之後的副作用。
那麼,如果讀經的人練習不喜歡不討厭的話,會不會落入造作的狀態呢?

妹妹去浪浪別哭咖啡店拍的,有看到亮點嗎?
#100天日記 3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