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星期五,正志都會開車載太太回到宜蘭壯圍老家探視九十九歲的老母親,順便到幾年前自地自建的退休屋過周末。住台北三十多年的正志雖然早已習慣都市的節奏,可是每當回到宜蘭,腳踩在宜蘭的土地上,心情才能真正放鬆。就好像卸下應付外面世界的面具,像個孩子一樣,在母親面前無需偽裝。
初中畢業後正志考入宜蘭農校,農校畢業順利進入農林實驗場工作,為了提升自己,正志一工作、一邊讀書,一年後考上專科學校,換到林務局做事,幾年後,又考大學、升碩士,最後換到教育部工作,一直做到退休。正志說,「我爸爸活到九十七歲,一生勞動,沒有休息,他留給我們最好的財富就是『勤懇老實不計較』,我在職場不斷自我充電,從不敢鬆卸,都是爸爸以身作則,這七個字足夠我穿吃一輩子。」
二十年前,從教育部退休前夕,正志已經決定退休後的志向,住在台北中山區的他,退休後的第一天,天剛亮就開始在社區做資源回收。曾在農林實驗場、林務局工作多年,對環境保護非常用心,他說資源不會一直源源不絕,保護環境最重要的是節制、惜物,把可用、堪用的東西回收再利用,就不用一直無限制的開發、砍伐、製造,將省下的資源給後代子孫使用。
環保站的志工阿美說,「正志是有求必應先生,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沒有叫他做的他也做,做到大家都回去休息了,他還在做。」正志的心很寬厚,從來不計較,負責兩千住戶的資源回收工作做得法喜充滿,心態簡單,付出無所求。台北是一座城市叢林,放回收物的地方有限,正志與太太和志工們打游擊,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這邊放一點,那邊放一點,等到星期天再全部拿出來做分類。出生寒微,努力求學上進,晚年又懂得行善積德造福鄰里,正志的職涯與人生,都是因為父母身教深具典範。
給孩子最好最貴的,通常不是好主意,給孩子好的觀念和價值觀,如同在品性上紮根,紮得越深,樹苗長得越穩,強風暴雨都能安然度過。老智者說,做越多得到越多,所以不要計較做得比別人多,要開心學到得到比別人多。就像撥龍眼殼,平時有努力撥,多出來的放冰箱保存,隨時都能取出來食用,平日沒有撥來囤,到時就只能唉嘆「福到用時方恨少」。總是,有做有得,不做不得,一個人缺衣少糧並不是老天爺虧待,而是忘了未雨綢繆、做福來囤。
#勤奮
#老實做事
#以身作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