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寫小說的時候,有很大一部分的時間就是賴在網路上,雖然明知多半都是在浪費生命,但最近真的就很難不去關注一下那個熱門燙手山芋的話題——那個給你滿滿的大!罷!免!
無論是同意罷免還是不同意罷免,或是根本冷感,相信很多人這段時間都被台灣這股充滿對立衝突、無腦鬧劇的風氣,弄到既厭煩又疲乏吧?
這篇想要談的不是同不同意罷免,而是每次台灣一有大選或政治攻防戰,就會出現的「社會對立」與「政治焦慮」。
過去我和許多台灣人一樣,覺得台灣的政治很亂很不成熟,無論是鄙視、嗤之以鼻、憤怒、焦慮、失望、悲觀的情緒都有過。每次一到大選,都覺得台灣人對政治太激情、太不理性,論述大多充滿情緒,甚至惡意謾罵,越逼近大選情況就越嚴重,要嘛天天吵政治,要嘛對政治避之唯恐不及,弄得大家一談到政治就反感。
這樣的情況在我的家庭中尤其明顯,我從小就是生活在父母政治立場完全對立的狀態下,每次有重大政治活動、消息發生時,家裡的氣氛簡直烏煙瘴氣,咆哮謾罵、拍打電視樣樣來,可以說就是個充滿對立衝突的社會縮影。一旦大吵都是吵到天翻地覆,簡直快到反目成仇的地步,經常吵到覺得這輩子都不可能好好相處。
但說也奇怪,每次大吵特吵完,大家沉寂了一段時間後,我們一家人還是能若無其事地一起出遊、一起吃飯,從來沒有真的因為政治對立而搞到全家分崩離析。
說起來,台灣的民主社會不也是這樣嗎?雖然台灣人在選舉期間情緒十分亢奮,但只要激情過後,大部分的台灣人都還是能馬上回歸日常生活。說反目,也沒真正反目了誰;說衝突,跟國外比起來根本像是小動物吵架。無論當初吵得多面紅耳赤,之後有什麼聚會時,大家往往都還是能好好地坐下來圍桌吃飯。甚至是檯面上那些爭鋒相對的政治人物,有些在私下卻保持著良好交流的關係亦時有耳聞。
這樣的現象,或許跟台灣人的性格有關。
台灣人在情緒表達上相當鮮明強烈、張力十足,但在行事上卻又偏好中庸之道,喜歡穩健務實的步調。這樣的性格反映在政治裡,就呈現出台灣人一面對於參與政治活動擁有高度熱情,一面在政治路線上又不會走得太激進。
當然,那些因為對立衝突而產生的痛苦情緒,完全是身為人類正常的生理現象。畢竟對立、衝突都算是對自我認同的一種否定,紛亂甚至惡毒謾罵的訊息對大腦而言也是不折不扣的刺激干擾,無怪乎一遇到對立整個人都不舒服了。
只是我們也必須承認一點,當人類進入「群體」的範圍後,對立衝突反而是另一個無可避免的群體自然現象。諸如利己vs利他、保守vs激進、男vs女,又或是東方的陰陽對立、西方的星座對宮的概念等,對立無所不在,因此想在民主自由的制度中尋求一個沒有對立衝突的社會,反倒才是不切實際的。
因此若希望民主能良好運作,重點就不是放在會不會引起對立衝突上,而是要抱著對立必然發生的心理準備,去思考如何化解內在和外界的衝突。
而且冷靜下來想想,台灣已經歷經了一次又一次號稱「撕裂社會」的選舉活動,但多年來真的有撕裂什麼嗎?想想認識的親朋好友,真的有多少是因為政治對立而老死不相往來嗎?說撕裂社會,恐怕真正撕裂的多半是拜拜後出現在餐桌上的烤雞吧?
當我察覺到台灣的民主其實帶有一種韌性,對選舉結果的得失心就不像之前那麼強烈了。我開始願意相信,台灣人的性格終將反映在政治運作中,會形成一股自我調節的平衡力量。即使對某次選舉結果感到失望,若這個結果實際上並不會引發社會動盪,台灣社會其實會以某種相對溫和的方式讓人們學會適應面對與自己立場不同的選擇;倘若這個結果真的導致了不良的後果,那麼之後勢必會出現修正與反思的契機去扭轉局勢。
台灣的民主社會就是擁有著如此獨特的韌性,無論過程有多少紛擾,但從沒真正失控、撕裂過,根本是拉一拉後咚一下又彈回來。這並不是對台灣的民主抱有盲目的樂觀,而是我在嘗試回想台灣民主多年發展情況下得出的真實體悟。
只要台灣的民主尚在,大家願意相信民主這條路走得下去、願意繼續對話,那麼就總會有下一場選舉,有下一次選擇、調節失衡的機會。
無論選舉結果如何,希望大家都願意繼續守護我們的民主,為我們共同生活的這片土地繼續努力。
感謝您願意閱讀完這篇文章,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歡迎也來閱讀我的小說創作,追蹤以下連結:
小說創作專題:《綠貓眼之坡》
談酒談貓談生活騎單車四處拍拍照的放置處:Threads
當然也非常歡迎到我的主頁看看其他非小說的雜談文章,若對我的文章有任何想法或問題,也歡迎留言交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