禛從小就喜歡畫畫。
為了讓她培養出屬於自己的畫風,除了鼓勵她不停地畫、接受她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我還會不斷找各種風格的繪本給她看。
不小心就開始的親子共讀,不僅奠定了禛上小學後的閱讀基礎,也悄悄培養了她對故事創作的嚮往,以及藝術作品的喜愛。在這裡容我稍微岔個題,聊一下我的小時候。
我相信,沒有哪個孩子不愛畫畫的。畫筆一拿,隨手塗鴉,那是一種純粹又無拘無束的快樂。
但我們那個年代,父母和師長總覺得,畫得「像」,才叫畫得好。
所以,任何天馬行空的想像、扭曲的比例、狂野或大膽的用色與線條,往往都被貼上「畫錯了」的標籤。
在稚拙的線條中,我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會畫畫」、是不是「沒有天分」。
長大以後才懂,不是我們不會畫,而是我們太早學會了怎麼「畫得正確」,卻漸漸忘了怎麼「畫得快樂」。
所以現在,當我看到禛一畫畫就開心得不得了,我總是想:希望她手中的畫筆,不被改正、不被收走、不被評分。
我特別珍惜那些「看起來很快樂」的繪本作品。
培根君的作品,就是我推薦給她的其中三本。

培根君,是我在 IG、Threads 上互相追蹤的繪本畫家。
他的畫風真的讓我眼睛一亮。
人物線條粗獷,有時連背景都故意畫得破碎或不完整;大膽撞色、鮮明濃豔,畫面充滿能量感。
說真的,各種藝術評論術語我不懂,但我看得出來一幅畫在創作當下,是不是酣暢淋漓、是不是快樂的。
他畫得真、畫得爽、畫得自由。在他的作品中,我讀到了快樂。
能用畫筆表達情緒、感受與想像力,就是最棒的藝術。
所以我用這三本培根君的繪本,告訴禛:
創作,最重要的就是快樂、是自由。
—
不是工商,但真的想幫忙推一把:
培根君要出新書了,你各位還不
1.手刀支持!🏃♀️
2.複習其他的作品!
(IG、Threads請搜尋:培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