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傳功,往往重招。有師必授式,有徒必記訣。然真正宗師臨終之際,所傳往往無字之經、無式之書。蓋因萬象易變,唯道不變;一切招式,不過是通往心法之舟。公門修行,亦復如是。懷德行至八載,凡經制度之修、策略之練、人事之轉、技法之應,終悟一事——江湖可破,氣脈可修,但若無人承後,便是一場孤功。縱一筆千陣、萬頁留存,若無心傳,百事亦斷。他曾見多起案卷,如陣未結即散;計畫如火,人去即熄;堂口換人,前功盡失。問之,皆言「來不及交接」、「上個人沒留資料」、「我不知這原意為何」。他嘆曰:「公門最大之失,不在變局,而在失承。」是以,他修成最後一式,名曰——《無招勝有招》。
首式,曰「不教為教」。懷德素不愛「交接會」、「結案報告」等形式,因多為形式。反設一法,名曰「留痕而不束」。每辦一案,隨筆紀流程簡誌,記其脈絡、轉折、盲點與心得,標於資料庫內「事後記」。同仁查案非但見成果,亦得見其路。有人初至任,問:「此案前人未交,如何得知要訣?」他答:「入庫去看『案後三問』。」三問者:
- 此案初起原何志?
- 此中曾遇何阻?
- 如再重啟,可如何轉?
終式,曰「無名之功」。一日,府中主官提議設「資深人員經驗傳承工作坊」,邀懷德傳授。懷德未作講座,而是只遞一物——一本無標無名的「傳承簿」,內有歷年典型案件之對照圖、流轉紀錄與修正建議。封底題字曰:「若知其何以成,即可再成;若知其何以斷,便可預防;若知其非一人之力,便知當傳。」眾人靜默,主官立刻命此為府內「開放案例典藏系統」,並納入新人研修。
段師姊見之,只笑道:「你已無須教人,自有道流。」
懷德亦不言,只於筆記中書:「
- 無招非無學,而是不執於形;
- 無教非不傳,而是留道於行;
- 若一案無人傳,則其功有限;
- 若一人無名留,其道可久遠。」
此後,懷德行事愈加簡淡,案卷無署名,制度不簽章,然凡新任者查其底層資料,無不曰:「此法非我所創,但可沿用。」他道:「交接者,非為卸責,而為續氣;傳承者,非為榮名,而為續功。若能以無形傳千事,勝於一書成百頁。」
此,便是他於無聲之處所悟之最終心法——《無招勝有招》。非為傳技,而為傳志;非為留名,而為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