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醫師兩歲的時候發高燒,退燒後走路不穩,那時正是小兒麻痺流行期,梁媽媽直覺有異,趕緊抱著兒子求醫,果然被醫生診斷出小兒麻痺。梁醫師說,「我媽媽很勇敢,只要聽說哪裡的醫生最厲害,再遠她都帶我去,因為把握住三歲之前的黃金矯正期,所以我的小兒麻痺非常輕微,一般人看不出來,就是左腳比右腳微細,膝蓋微彎,如果打直以一百八度來算,大概是一百七十五度。」
花蓮偏鄉地區因為城鄉差距、經濟差距、社會資源與教育資源的種種差距,斷了許多需要早療的孩子的生路。梁醫師說,現實很殘忍,每每下鄉義診,看到那些孩子因為家境問題而錯過黃光治療期,他的心都會隱隱作痛。梁醫師本身就是一個血淋淋的案例,他說當年若不是媽媽堅持一年帶他做治療和復健,他不是現在這樣個樣子,可能終生需要柱枴杖。
他感謝媽媽,也感謝自己來到花蓮,走進偏鄉,走進經濟困難的家庭,為他們的孩子做治療。阿雄從出生到兩歲,媽媽跟阿嬤都覺得他特別好帶,不哭不鬧,自己玩自己的,直到有一天,阿嬤關門聲大到自己都嚇一跳,轉頭看阿雄,竟然一點反應都沒有。媽媽趕緊帶阿雄求診,得到全聾的結果。梁醫師開始幫助阿雄,幫他裝人工電子耳,安排他每個星期到醫院做語言治療,醫生和家屬雙方努力了兩年,阿雄終於從一個毫無反應,無法雙向溝通的孩子變成一個慢慢正常的孩子。
二十年後,梁醫師到阿雄家附近看病患,順便探視阿雄,二十八歲的阿雄長得高頭大馬,在保全公司上班,生活很安定,經濟無虞。阿雄的媽媽說,「當初多虧梁醫師的建議和積極治療,我家阿雄才能聽得見,才能上學上班,我也不用擔心老了沒人養。」梁醫師說,我們多付出一點點,病人就能得到很多很多,這個很多裡面包含了他們的自理能力,比如能像正常人一樣上課上班,這個家庭就不至於淪於弱勢,能靠自己的力量過生活。
梁醫師是上天派來的天使,安排他出生在一個能妥善照顧他的家庭,讓他承受一點身體上的不適,這些身體上的不適和成長過程中的嘲諷都讓他成為一個體恤病患、深具同理心、感同身受的好醫師。梁醫師深知早療的好處,把握黃金治療期,就能用短短一年的辛苦贏得未來三十年的順利人生。現在的梁醫師已經滿頭白髮,孩子也長大了,他們沒有搬回台北,而是從一九九三年就在花蓮紮根至今。「台北醫療資源豐富,花蓮台東相對缺乏,我的使命就是跟偏鄉居民站在一起,因為他們需要我。」梁醫師如是說。
#仁醫
#捨我其誰
#付出無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