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 風險之書; 英文的書名很有氣勢, AGAINST THE GODS. 要向天叫板耶, 真是氣勢磅礡阿!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 有點讓人困惑, 作者會提出一個觀點, 而後, 又舉一個反例, 最後也沒有總結提出結論, 我就必須自己去推敲, 那一章反覆讀了幾遍, 還是抓不到頭緒. 我也就只能夠把我所能夠理解的跟大家做簡單的分享,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風險的定義
大家認為風險是甚麼? 有人可能覺得和運氣, 命運有關; 有人可能會說是不可預測, 無法衡量的. 作者認為: risk 這個英文是從義大利文 ”risicare” 膽敢這個詞而來, 所以風險是種選擇, 和運氣無關. 一個人膽敢從事怎樣的行動, 取決於他有多大的選擇自由.
作者也認為: 作為現代和古代的分野, 就是我們對風險能不能夠支配, 我們不再只依靠著占卜, 宗教, 神諭來決定我們的未來; 我們可以管理甚至控制風險了.
保險:
人類控制風險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保險”; 雖然保險在西元前十八世紀就有了, 但是大量商品化, 開始普及卻是從十八世紀才開始的, 能大量商品化以及普及化的原因是因為統計的進步, 人們藉由”大數法則”(大數據, 以十萬人為樣本), 計算出死亡率, 而後計算出保險費
股市:
而在投資方面的風險, 因為股市有數據, 好觀察, 所以這方面的研究很多, 股市是一個隨機漫步, 沒有特定規則的, 若以書中1926~1995, 70 年的標普500指數統計數據來看, 股市是偏向上漲, 若以年來看, 平均變化是+7.7%, 股價有2/3 的時間, 會在 +27% ~ -12.1% 中波動; 抽樣的七十年中, 有47年股價上漲(2/3 的機會), 23年股價下跌; 這似乎不能說明甚麼事情, 但, 若我們以月來看(840個月), 上漲的月數和下跌的月數, 非常對稱, 但, 又不符合常態分佈, 在840個月中, 有33個月波動超過+12.2% or -11%; 而其中又有21次是下跌的, 若以機率來看, 應為33/2 = 16 or 17次才對. 作者這邊下個結論, 就是在一個趨向上漲的市場來說, 840個月 發生21次跌幅超過11%的災難, 風險是高的.
趨均數回歸
而我們一般聽到的”物極必反” 或是 “否極泰來” 這並不只是一個人生哲理, 在科學上也有驗證了, 有個人叫高爾頓, 他做了一個碗豆實驗之後, 提出了”趨均數回歸”的概念, 物種的發展不會朝著某一個方向持續發展, 不會讓下一代繼承所有優點, 也不會讓下一代傳承所有缺點. 所有的趨勢會走向平衡. 了解一個市場和個別股票的內在價值, 才有辦法對估值過高或過低做出判斷, 提高在市場中的勝率
長期持有是獲利的保證, 這個在統計方面也得到了驗證, 單純以數列數據來看, 三年的變異數是一年的三倍,

但是, 若以書中賴肯斯坦的研究發現, 1926~1993 的標普500指數統計數據來看, 三年的變異數是一年的2.7倍(根據學理上應為3倍), 八年更是下降到5.6倍(根據學理上應為8倍), 長期持有會比短期變動較小(也有點趨均數回歸的概念), 而報酬率來看, 長期持有也比短期持有穩定.
衍生性金融性商品
最有趣的應該就是衍生性金融商品了, 諷刺的是: 原本這個設計是用來規避風險的, 而2008金融海嘯卻是從之而起. 像期貨就是農人在農作物長成前, 要付出機具以及種子肥料的前, 面對天災, 或是收成時價格崩盤, 這類的不確定風險太高, 有了期貨就可以幫助農民, 在播種時就用農人覺得可以接受的價格賣出. 而食品加工廠, 也可以控制成本, 避免成本波動太大. 而我們的房貸, 若是有提前還款的設計, 其實也是選擇權的應用, 若之後利率下降, 我們可以還清先前的房貸, 去借利率較低的.
結論:
我們面對風險, 不再像我們的祖先一樣那麼的束手無策, 一切只能聽天由命, 並且我們也有許多工具以及社會救助幫助我們; 萬一災難發生, 我們還是可以有所依靠, 度過難關; 或許面對那種大規模, 全面性的災難我們無法防範, 但是, 許多小的災難還是有很多方式預防的, 像是多清掃家裡, 避免病媒蚊蟲的入侵, 或是多運動, 多吃健康的食物, 增加自己的免疫力等等, 我想都比只去求神保佑, 來得積極, 也看得到成果,
投資方面的話, 我進入投資領域, 被告知的第一句話是: 不要賠錢, 怎樣能不賠錢呢? 就要認識我們的敵人: 風險; 在作任何的投資決策, 我都戒慎恐懼; 少碰KY股, 搞懂自己的錢是去了甚麼樣的公司, 不要聽信必定獲利, 投資回報率超高的理財商品, 不做這些事情, 不就規避了風險; 不要等股票下市了, 跟其他人抱團取暖, 組成自救會, 去向政府討錢, 討得回來嗎?
這本書就簡單分享到這邊, 這本書內容很豐富, 也很有趣, 像在看一本科學期刊; 就如同我一開始講的, 因為是科學期刊, 作者必需平衡他的觀點, 所以自己本身的見解就被淹沒在那一堆他所引用的文章之中了. 要花時間, 有點耐心慢慢推敲出作者想表達甚麼.
這本書的連結, 有興趣的可以再多看看這本書, 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