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故事一開始看似輕巧,
卻在讀完後在心裡留下一道長長的回音。
💛封面上只是一對父子騎著機車,
沿著道路向前行。
父親在前,孩子在後,
側邊掛著袋子。
這樣的畫面在許多人記憶裡或許都出現過,
放學、週末、回家的路,風吹過臉龐,
耳邊是引擎的聲音,身後是安全感。
這個封面其實很「東方人」,
父親沒有回頭,孩子安靜坐著,
這正是無數親子關係的縮影,
我們跟隨、我們依賴,但彼此不懂。
這是一種常見卻常被忽略的情感日常,
平靜、隱忍、節制,不語卻厚重。

💛故事從一段失落開始,
母親的缺席,父子間的空氣更顯稀薄。
父親依然是做事專注、少話的男人,
而孩子則在一旁靜靜觀察。
畫面用距離與視線表達,
兩個人在同一個空間,卻像被什麼隔開了。
這種無法言說的疏離感,非常真實,
多少人對父親的記憶,是從少言開始的?
不會說好聽話、不擅表達,
但這並不是冷漠,
有時候是一種愛的風格,
雖然不言不語沒有動作,
但依舊默默把該做的事都完成。

💛在故事裡,孩子帶著疑問看著父親,
晚上都去哪裡呢?
為什麼不能多陪我們聊天?
為什麼什麼都不說?
而這些疑問,沒有被立刻解答,
就像我們少年時面對父母時的心情,
有些事情,當時真的不懂。
💛故事的轉折是一個安靜的瞬間,
是一種無意識的流露,
是人脆弱時最真實的聲音。
孩子聽見了,也第一次看見父親的另一面。

父親參加完喜宴,
迷迷糊糊睡在客廳,
說著夢話:
「你們不要拿走我的錢,那是阿金讀書的錢!
我再怎麼窮啊,也會留給他讀書。」
那個錢包看起來不新,
卻像一個容器,
裝著父親的焦慮與責任,
怕錢不夠、怕孩子失去機會、
怕未來失去方向。
父親對孩子的愛,
沒有說出來,也沒有擁抱,
而是緊緊抱著錢包的姿態。
💛這種表達愛的方式非常「東方人」,
很多父親不會說「我愛你」,
卻會確保學費永遠準時繳清,
會在你考高分時「意思意思」拍拍你的頭,
會在心裡默默記得你的需求。
這個故事非常貼近真實人生,
大多數人和父母的關係,
並不會在某一天就澈底改變,
多是隨著理解的累積慢慢變得不同。
當我們回頭看那些沉默的行為時,
才會發現它們其實都是愛的證據。
💛這本書的畫風是全書情感的重要媒介,
插畫使用水彩筆觸與柔和色調,
營造出回憶的感覺,
有點模糊,卻帶著溫度。
很多場景刻意留白,
或將人物放在畫面的某個角落,
營造出一種寧靜的空間,
讓讀者的情感得以自行流動。
💛父親的表情不多,
甚至常常只看見背影,
這種選擇強化了故事的核心,
愛不需要正面說明,
而是通過日常動作存在。
孩子的眼神、身體微微前傾的姿態、
夜晚燈光下的靜默氛圍,
這些畫面用不著言語,
就足以讓人感覺到情緒的重量。
💛這本書之所以動人,
很大程度來自它的真實基礎。
作者陳志金醫師談到,
父親從來不稱讚他,
只是「扭一下耳朵意思意思」,
卻會在晚上買炒麵慶祝。
小時候不懂為什麼家裡總是缺錢,
但書錢和午餐費從不缺;
直到那個夜晚聽見父親的夢話,
才明白那些沉默背後的深情。
💛插畫家詹廸薾也有類似的經歷,
她習慣把父親的簡短句子翻譯成背後的情感,
一句「燈泡換過了」,
她會解讀成「怕你讀書光線不夠,加油」。
正是這種生命經驗,
使繪畫能承載故事的情緒,
而不只是提供背景。
💛這本書提供的不只是孩子的觀點,
也留出了父親的角度。
對孩子來說,沉默可能意味著疏遠;
對父親而言,沉默卻是習慣的表達方式,
大人們們認為行動比言語重要。
這種差異,正是很多家庭衝突的來源。
💛但故事讓這兩種觀點並存,
孩子的困惑、父親的堅持,
最終交會於那個不經意的瞬間,讓愛被看見。
它告訴我們,表達方式不同,不等於沒有愛。
它講述的是需要時間才能理解的愛,
沒有言語,卻在每一天的細節裡累積。
它觸碰的不是轟烈的親情,而是生活本身,
那種平凡卻深厚的情感。
💛這本繪本像是一首慢歌,
會在讀完後靜靜地留在心裡,
讓你想起自己的家人。
也許你會想起兒時機車的後座、
想起父親替你付學費的身影、
想起那些沒說出口卻確實存在的關心。
它提醒我們,愛有很多種語言,
有的響亮,有的幾乎無聲。
那些不說出口的愛,不代表它不存在;
它可能藏在一個破舊的錢包裡,
藏在一個動作、一個選擇,
甚至藏在不知道怎麼說的沉默裡。
💛錢包可能很薄,愛卻很厚。
這本書翻譯了沉默,
也翻譯了我們的成長。
最後我們讀懂的、想起的、
或許也是某個背影,
然後悄悄對自己說,原來,他一直都在。
《爸爸的錢包》
作者|陳志金
繪者|詹廸爾
出版|小宇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