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好希望能 生一場大病
讓自己好好休息
跟不上這社會的 腳步
想一個人安安靜靜的 住
沒有那麼多的是非、爭吵
去做那些 想做的事
不用受這社會的 擺佈
也許是我自以為是
把太多事情想得很簡單卻
忘了這社會已經
不像以前 那樣
簡單和單純了

發表於《左中青年九十五期》,民國八十七年六月二十日出版
跟不上這社會的 腳步
想一個人安安靜靜的 住
17 歲投稿校刊的新詩〈無助〉裡的這兩句,想不到在 27 年後,依舊無助。
儘管歲月如何打磨,依然氣喘吁吁地望著那些背影,跟不上的焦慮,暗示被淘汰的恐懼,通通隱藏在我的人格面具裡。
在《只是快撐不下去了》這本書中提到,真正的痛,是明明外表「看起來一切正常」,內心卻早已撐到快崩潰。在高功能的包裝下,很多內向者其實正在演出一個版本的「理想自己」,這也成為了高功能內向者的內耗陷阱。
從榮格心理學的角度看內耗,原因或許源自我們前半生為了適應環境而建立的「暫時性人格」。於是越是中年,我們越容易在自己的主要領域中面臨挫敗,像是未婚者會在無形中就把自我價值重壓在職場的成就,然而工作場域容易誘發我們的投射,人為了生存又會發展出「假我」,長時間與自性(Self)失聯,是導致內心陷入混亂的根源。
那麼多的房子,哪一幢是我的歸宿?
居住正義存在嗎?在一間又一間的出租雅房流浪,幻想自己過著游牧人生或是吉普賽人,並沒有讓生活變得浪漫,賺錢的速度趕不上房價的飆漲,我依然無法一個人住。
未成年時的那份渴望從未消逝,那兩句話偶爾會突然閃現,在我又湧起無助的情緒之時。
曾經放下「擁有自己的家」的想望,心理界限卻一再被踐踏,文字和語言是如此蒼白無用,如果說出來的話無法達到溝通的效果,如果不說也能被曲扭,那麼別再開口了吧。
就安安靜靜的,一個人設法實踐,一個人安安靜靜的住。
回頭看高中寫的這首詩,當然覺得過於直白,毫無詩該有的意象,那些分格、斷行都有些莫名,但裡頭的情感與內心的吶喊卻未曾改變過,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會說從小時候就可以看出一個人未來的樣子,那就是一個人的「本質」吧。
短短的一首詩,讓我看見始終難以社會化的─無助。
我有五個房間:
給電影人的情書
給音樂人的情歌
給戲劇人的情話
給文字人的情詩
給旅行人的情夢
選擇方案讓我知道你的喜好~
《好好》:至少 30 篇的療癒練習
《陪我織情網》:五個房間的長文
《讀到飽》:好好 + 陪我織情網,百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