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小說放大鏡|日本作家| 村上春樹|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1985 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圖片來源:Copilot(作家頭像)

圖片來源:Copilot(作家頭像)


●書籍版本

  • 類型:長篇小說
  • 書名:《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 作者:村上春樹
  • 國籍:日本
  • 譯者:賴明珠
  • 出版社:臺北市:時報文化
  • 出版時間:2018年11月30日二版一刷(1994年初版)
  • ISBN:978-957-13-7596-0


●前言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發表於1985年的第四部長篇小說作品。本書曾獲中央公論社第二十一回「谷崎潤一郎獎」。本書最具特色的部分是「敘事架構」的處理。本書的敘事架構採用雙主線的並行方式描述,看似相異的路徑,實為同一敘事的表裡對映。值得注意的是本書有相當多的描繪都是運用「對比」意象展開情節推演,因此,「對映」的視角就成為觀看本書最核心的觀察。

  這種雙主線的敘事模式,在村上春樹之前的長篇小說「老鼠三部曲」(《聽風的歌》、《1973年的彈珠玩具》、《尋羊冒險記》)就已出現過,可以說是村上春樹慣用的敘事架構。本書採用的是「平行式」而非「交叉式」的表現,可以看出村上春樹的企圖主要在「對比」方面做出意識觀察,而非情節相互穿插互為影響的方式行進。

  此外,透過本書的描繪,或許可以一窺村上春樹為何喜愛雙主線的表達方式,在現實與虛幻的拉扯之間,「世界末日」或「冷酷異境」,其實都是一體兩面地朝向同一個目的前進,只是你選擇的是「有心」還是「無心」的態度。


現實或虛幻:哪一個才是主人?

  本書採用「世界末日」和「冷酷異境」作為雙主線描繪的標題,冷酷異境描寫的是現實的場景與情節,世界末日描繪的是虛幻的背景與想像。小說結構圖如下:

結構圖

結構圖

冷酷異境(標題):描寫現實,生成自我意識,交代「世界末日」一詞的來源與影響。

世界末日(標題):描繪虛幻,生成潛意識,證明「冷酷異境」一詞的來源與影響。

換句話說,本書的雙主線結構其實是相互影響與生發的輪迴過程。現實的自我意識(人可操控),產生喜怒哀樂的認知,進而發展成意識深層的潛意識(人無法操控)鑿刻痕跡,將所有積累的自我意識凝結成一股情緒(或說「情結」:意指某種慾念的集合),在不知不覺中影響現實生活中的自我意識。不過,村上春樹將潛意識當作是人也可操控的概念,其性質與顯性的自我意識相同,打破了一般對於潛意識無法操控的說法,以同樣具備人生原性(原本個性)的本質進行想像,排除了理性元素,擴增浪漫情懷的成分,讓本書彰顯出感性的餘味——人生,哪一個才是主人?意識還是潛意識? 

                                                                                                                                                                                                                                    

記憶與存在:哪一個才是真實?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本書也可用「存在」與「記憶」作為觀察的聚焦處。村上春樹在本書製造對映關係的目的,主要為了人生意義與價值的選擇而提問:究竟人生是肉體存在重要,還是讓記憶永存不滅重要。換句話說,就是生活要「有心經營」還是「無心度過」。

  雖然,明明知道現實就是真實,但是,有時虛幻比真實更令人嚮往。因此,人總會不自覺的將「想像世界」當作「真實世界」看待。尤其,人在現實生活中過得不如意的時候,這種意識傾向更明顯成為主導,一方面可能逃避現實而產生,另一方面則是安撫壓力的心理機制。所以,「真實」往往具備兩面性質,在明處,在暗處,成為意識相互穿梭的結構與解構。

  本書透過「影子」與「心」的符號作為「存在」和「記憶」的象徵。影子必須透過肉體存在而證明,而心則是說明記憶的本質。兩者理應同進同退,但是在村上春樹的詮釋與想法中,明顯強調「心」的重要性——人生最核心的目的與根源。


你選擇「世界末日」還是「冷酷異境」

  這裡我要分享一件有趣的事,在本書的版本發行時,出現兩種封面(書衣,書皮)選擇,一是白底的「世界末日版」,另一個則是黑底的「冷酷異境版」。這種選擇,像是玩一場心理測驗的遊戲:是否選擇「冷酷異境版」的讀者,是希望肉體存在的慾望大於意識永存的現象(著重現在);是否選擇「世界末日版」的讀者,是強調意識價值勝過行屍走肉(著重過去與未來)。

  尚未閱讀內容之前,我個人選擇購買「世界末日版」,因為白底看起來比較有質感。在閱讀過後,發覺封面的選擇,或許是潛意識的暗示,在不知覺的情況下控制意識做出選擇的決定。也許是孤獨寂寞之感,所以對於「白色」(雪境)產生連繫。當然,純粹是胡思亂想,也是可能的。


結語

  村上春樹的作品,我個人並不是特別喜愛,因為文句描繪顯得散漫而個性平淡,可能是翻譯作品的關係,也可能是原作本來的調性,我暫時還無法閱讀日文原文書,所以這個部分有待往後釐清。

  這本長篇小說《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閱讀容易,只在開頭篇章(電梯內的描寫)飄散文學氣質,後面篇章的語言就很平易近人。文中不時穿插音樂等相關已是村上春樹作品的常態,說實在話,其必要性並沒有那麼明顯,反而有刻意嵌入的痕跡,整體來看,像是吳宇森電影的白鴿意象,強化了作者個人特色,卻也削弱了本書的性格。

  總而言之,我個人覺得情節乏味了些,像是為了迎合架構而書寫。閱讀時,一股「無力感」油然而生,用字比較中性,使得細膩處的節奏無法做出明顯高低強硬的表現,而且過多繁瑣的細節描寫也沖淡了情節的味道。或許,這是村上春樹在創作過程中磨練與成長中必須經歷的路徑。本書是否從「老鼠三部曲」之後產生轉變,也是值得關注的焦點。有待日後將「老鼠三部曲」閱讀完畢之後再談。

附錄:



●附錄:「村上春樹」歷年長篇小說作品年表(資料來源:Copilot)

  • 1979年|《聽風的歌》|時報出版
  • 1980年|《1973年的彈珠玩具》|時報出版
  • 1982年|《尋羊冒險記》|時報出版
  • 1985年|《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時報出版
  • 1987年|《挪威的森林》|時報出版
  • 1988年|《舞.舞.舞》|時報出版
  • 1992年|《國境之南.太陽之西》|時報出版
  • 1994年|《發條鳥年代記 第一部:泥土鳥的年代》|時報出版
  • 1995年|《發條鳥年代記 第二部&第三部:預言鳥的顯現、殺人與世界的終結》|時報出版
  • 1999年|《人造衛星情人》|時報出版
  • 2002年|《海邊的卡夫卡》|時報出版
  • 2004年|《黑夜之後》|時報出版
  • 2009年|《1Q84 第一部&第二部》|時報出版
  • 2010年|《1Q84 第三部》|時報出版
  • 2013年|《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時報出版
  • 2017年|《刺殺騎士團長(上):顯現的理念篇》|時報出版
  • 2017年|《刺殺騎士團長(下):轉移的隱喻篇》|時報出版
  • 2023年|《城市與其不確定的牆》|時報出版

●附錄:「村上春樹」歷年短篇小說作品年表(資料來源:Copilot)

  • 1983年|《螢火蟲》|時報出版
  • 1985年|《看袋鼠的好日子》|時報出版
  • 1990年|《萊辛頓的幽靈》|時報出版
  • 1992年|《遇見百分之百的女孩》|時報出版
  • 1993年|《麵包店再襲擊》|時報出版
  • 1996年|《電視人》|時報出版
  • 2000年|《神的孩子全跳舞》|時報出版
  • 2005年|《東京奇譚集》|時報出版
  • 2006年|《盲柳、睡女》|時報出版
  • 2014年|《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時報出版
  • 2020年|《第一人稱單數》|時報出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筆耕文學】文藝創作工作室
2會員
126內容數
我把自己剖開,掏出記憶與影子,雕刻成雨季。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村上春樹,這是一個所有文藝青年都會被吸引住的名字。日本作家,名字裡有村還有樹,試問哪個一天到晚頭腦中帶著幻想、思緒裡懷著惆悵的肖連郎有辦法抵抗。 俗話說得好:「 替身使者都會互相吸引 」在我19歲的那一年直接上網載了[海邊的卡夫卡 ]的盜版電子書,雖然這個行為和文藝青年的形象不太般配,不過「竊
Thumbnail
村上春樹,這是一個所有文藝青年都會被吸引住的名字。日本作家,名字裡有村還有樹,試問哪個一天到晚頭腦中帶著幻想、思緒裡懷著惆悵的肖連郎有辦法抵抗。 俗話說得好:「 替身使者都會互相吸引 」在我19歲的那一年直接上網載了[海邊的卡夫卡 ]的盜版電子書,雖然這個行為和文藝青年的形象不太般配,不過「竊
Thumbnail
初次見到《那本書是》的文案介紹,不太能想像這是本什麼樣的書,實際試讀後發現《那本書是》其實是本收錄了世界上各種「心」之展現的魔幻圖文書。
Thumbnail
初次見到《那本書是》的文案介紹,不太能想像這是本什麼樣的書,實際試讀後發現《那本書是》其實是本收錄了世界上各種「心」之展現的魔幻圖文書。
Thumbnail
一、五月二十五日的《海邊的卡夫卡》總括了半年來讀書會的主題 到目前為止,每個月的讀書會均照常舉行。只是二、三、四月的讀書會紀錄,尚未整理成文。那麼,跳過前三本書、先把五月的《海邊的卡夫卡》整理成文,是為什麼呢? 在這部上下兩卷的長篇小說裡,村上春樹採用了雙線敘事,講述了一個十五歲少年的歷險。就我
Thumbnail
一、五月二十五日的《海邊的卡夫卡》總括了半年來讀書會的主題 到目前為止,每個月的讀書會均照常舉行。只是二、三、四月的讀書會紀錄,尚未整理成文。那麼,跳過前三本書、先把五月的《海邊的卡夫卡》整理成文,是為什麼呢? 在這部上下兩卷的長篇小說裡,村上春樹採用了雙線敘事,講述了一個十五歲少年的歷險。就我
Thumbnail
  繼出道的青春三部曲之後,村上春樹出版了好幾本短篇小說集,《螢火蟲》就是其中一本早期的短篇傑作選。
Thumbnail
  繼出道的青春三部曲之後,村上春樹出版了好幾本短篇小說集,《螢火蟲》就是其中一本早期的短篇傑作選。
Thumbnail
記憶像捉不住的落日,一跳一跳地作弄著生者,湮滅,又再現,湮滅,又再現。
Thumbnail
記憶像捉不住的落日,一跳一跳地作弄著生者,湮滅,又再現,湮滅,又再現。
Thumbnail
  在宛如世界末日的當下,能夠窩在家專心「讀夢」,真是莫大的小確幸。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下簡稱《世界末日》)看似是由兩個故事組成(世界末日、冷酷異境),實則是同一個故事。時間上,一個是在末日之前,一個在末日之後。空間上,一個在城外,另一個則在城內。書中描繪了什麼樣子的末
Thumbnail
  在宛如世界末日的當下,能夠窩在家專心「讀夢」,真是莫大的小確幸。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下簡稱《世界末日》)看似是由兩個故事組成(世界末日、冷酷異境),實則是同一個故事。時間上,一個是在末日之前,一個在末日之後。空間上,一個在城外,另一個則在城內。書中描繪了什麼樣子的末
Thumbnail
《聽風的歌》是我的第一本村上春樹長篇小說,閱讀時的我時年二十四歲。 「 很久沒有感覺到夏天的香氣了。海潮的香、遠處的汽笛、女孩子肌膚的觸覺、潤絲精的檸檬香、黃昏的風、淡淡的希望、還有夏天的夢……。但是這些簡直就像沒對準的描圖紙一樣,一切的一切都跟回不來的過去,一點一點地錯開了。」
Thumbnail
《聽風的歌》是我的第一本村上春樹長篇小說,閱讀時的我時年二十四歲。 「 很久沒有感覺到夏天的香氣了。海潮的香、遠處的汽笛、女孩子肌膚的觸覺、潤絲精的檸檬香、黃昏的風、淡淡的希望、還有夏天的夢……。但是這些簡直就像沒對準的描圖紙一樣,一切的一切都跟回不來的過去,一點一點地錯開了。」
Thumbnail
谷崎潤一郎是日本曾經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的耽美派(唯美派)大師級作家,我看過他寫的隨筆"陰翳禮讚",學校建築設計老師推薦,似乎許多設計師或建築師都會提到的一本書,對於日本文化中的壓抑面相有著深刻的論述。 谷崎潤一郎寫的小說改編拍攝的電影非常多,我也看過幾部,細雪(小說1948年,電影1983年版)、鍵
Thumbnail
谷崎潤一郎是日本曾經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的耽美派(唯美派)大師級作家,我看過他寫的隨筆"陰翳禮讚",學校建築設計老師推薦,似乎許多設計師或建築師都會提到的一本書,對於日本文化中的壓抑面相有著深刻的論述。 谷崎潤一郎寫的小說改編拍攝的電影非常多,我也看過幾部,細雪(小說1948年,電影1983年版)、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