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籤工具之外,我正在找一條能持續走下去的路
上一篇我提到,書籤工具現階段可能不適合發展為一個獨立的產品。
當時我甚至打算直接擱置這個題目,直接談接下來想做的事情。
靈光一現
但是當我在朋友圈(FB / 會碰面的人)分享了心得後
我才意識到,這種看似沒有產品化機會的小東西,反而是目前最有利的曝光素材。
- 這主題本身有趣,大家會忍不住想玩玩看跟自己的書籤互動,哪怕只是一兩次
- 他們會問我是怎麼辦到的,甚至想學
- 幾乎不用解釋,別人就能想像它能做什麼
那一瞬間,我突然醒悟:
原來,這些小工具不一定要一開始就「有用」或「有市場」,即便只是能讓人覺得好玩、引起一些交流,就已經有它存在的價值了。
觀察到的模式
這讓我想起這段時間,從網路上觀察到的幾個現象:
有些靠知識或數位產品養成個人事業的人,即便某個題目在市場上已有大咖,他們仍能靠小產品做起來,甚至靠這些 side project 也能獲得一定的金流。
同時,也有很多人做了類似題目,短暫曝光後就沒下文了。
差別在哪裡?
我認為差別在「過往能量的串連」
我觀察到,那些能真正做起來的人,除了產品本身具備一定的基礎條件外,往往還有兩個特質:
- 在產品初期就能自帶或導入基本的曝光,讓作品不至於默默無聞。
- 持續進行能量串連──不論是穩定輸出有價值的內容,或是持續打磨、推出產品,每一次發布都在累積追隨者與信任感,而非一次性的煙火。
這讓我清楚意識到:
如果每次努力都只是單點、孤立的嘗試,那就只是不斷在0-1之間打轉
但只要讓這些成果彼此連結,就會慢慢形成一股可持續放大的力量。
我的反思與盤點
我不想變成那種「每次都從零開始」的人。
我希望我的每一次嘗試,都能接在上一次的基礎上,讓付出的努力能匯聚成能量。
於是我盤點了自己目前的狀態與優勢:
- 🧑💻 我雖是技術底,但同時還有產品經驗,結合AI我能更快開發有趣的小工具
- 🫂 我的朋友圈,能幫我做初步曝光和回饋
- 💡 我有一些想法,能吸引一部分人注意
- ✍️ 我能寫作(+AI幫我潤稿),能快速用文章記錄我的進展
- 🧩 我還有過去的 side project 與各種小嘗試,可以一起被串進來
從點 → 線 → 面
回頭看,其實這段時間的我,無意間一直在解決同一個課題:
怎麼讓生產力工作者的效率更高、產出更順暢。
這些看似零散的小實驗(每一個點)
如果能有一條清晰的敘事把它們串起來(線)
未來就能累積成我專屬的宇宙觀(面)
而我做的每個工具、每篇文章、每次分享,
都將是這個宇宙裡的一個節點,且隨著能量的持續累積,這個宇宙還可以不斷進化。
接下來
我決定先以這樣的自我定位&故事線出發:
🧑💻 Product x Tech Builder
💡 運用 AI + Vibe Coding,打造實用小工具,幫助自己和他人更高效地工作與生活。
現在的我,沒有流量,也還沒有完整的故事線。
只有一些零散的點、幾個想法,以及願意每天往前推一點的決心。
我不知道這條線能不能真的連成面,
但我知道如果不開始,就永遠不會有答案。
💭 下一篇,我想試著描繪,那條線可以怎麼長出來。
(現在的我,也還在摸索中,也期待看自己能走到哪裡)
保持聯繫,一起成長
🙌 喜歡這篇嗎?點個愛心或留言,讓我知道你的想法!
關於普林司王
🧑💻 Product × Tech Builder
💡 運用 AI + Vibe Coding,打造實用小工具,幫助自己和他人更高效地工作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