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意識形態,最簡單的話我會畫分為三種,而非兩種:
中國意識形態、本土意識形態,還有「沒有意識形態」(註一)。
在我所看到的網路上,似乎沒有多少人注意到”沒有意識形態”以意識型態的姿態展現在輿論場上,甚至常常產生一種「道德高地」,阻礙溝通與對話。
要談意識型態,就得要先設好意識形態的定義:
意識形態是一種「世界觀、價值觀、目標、行動指南、群體認同」。一個人如果要認識眼前的世界,就必須要有自己的視野跟框架,否則一切都會變成沒有被賦予意義的純資訊。
那麼以意識型態的角度看待「沒有意識形態」時就可以了解「沒有意識形態」的背後往往是:實用主義或技術官僚主義(註二),甚至是針對特定意識形態的反動(像是在一些保守派身上)。
然而在網路上的討論中,「沒有意識形態」的意識形態,常常會變成一種道德高地。這類的人會將其他有意識型態者視為:有偏見的、情緒化的、教條的。自己的立場則是:事實、邏輯、普世價值,並且可以巧面的迴避正面回應對方論點的實質內容。
比起其他意識形態因為「認為自己是對的」所帶有的那種可討論的道德高低差不同,這種的道德高地是取消式的、拒絕參與該討論甚至是「否定他人討論的」道德高地。
像是當有人提出轉型正義訴求時,如果反對者說:「別談這意識形態的東西,我們應該一起拚經濟才對」,這看似理性但其實有著「經濟優先、歷史正義延後處理」的價值排序,更嚴重者是阻斷可以討論的機會。
於是乎,假設當各種意識形態坐在桌前要討論轉型正義、國家認同、兩岸問題等,「沒有意識形態」就可以先站在道德高地上大喊:「我說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那就都沒得談了,散會。
再者,這樣的道德高低差之下,很容易就會造成一種輿論壓力,使「有意識型態」甚至是「政治不正確的」,這會造成「言論的自我審查」。錫蘭認為台灣人不喜歡辯論,是政治上的根本問題。那麼當每個人都為了要迎合「沒有意識形態」者的道德標準,意識形態的這類問題就會變成一般人的禁忌,會直接提出來的只剩下那些「發文只打算給同溫層看的傢伙」嚷嚷著。最終劣幣驅逐良幣,交流也會因此受到影響,也會成為族群分裂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認為,要想要增加交流、減少分化,其中一個或許不那麼直觀的做法就是:減少這種輿論場上的「取消式道德高低差」,三種意識型態之間才有坐在桌上談的可能,而在這其中必要的第一步,就是誠實地認知「沒有意識形態」也是一種意識形態。
註一:三種意識型態的分法是超級簡單的分法了。畢竟中國意識型態還可以分為兼併派、中華民國派等,本土派則可以分為中華民國台灣派或是法理建國派等。中華民國派與本土派雖然都可以是反共的,但那只不過是恰巧出現共同敵人罷了。
註二:實用主義與技術官僚主義指的是一種提倡以務實的、數據導向的、效率優先的思考方式。務實的問題是很適合好好討論的,像是電力、財政等,很難說哪一方就絕對都是務實的、哪一方的判斷就一定會是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