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掌握話語權?

2024/03/2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順著在談到學術圈時,那些佔據「邊陲」或「非主流」進行批判的姿態,似乎能讓身在其中的行動者感受到自己比較特別。於是,許多人為了表達他們不屑與主流社會共舞,便躲到學術理論的詞彙中,藉此假裝自身佔據了某種發言權,甚至是思想的制高點。


「邊陲與弱勢」作為展示正當性的武器

在日常生活與職場中,這樣的人很常見,而且他們不見得只在學術圈內活動,其自信的來源也不盡然是學術圈內特定的那一群「邊緣人」——他們或許擁有碩士博士學歷,不管是哪個學校畢業的,總是喜歡讓自己看起來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樣子,用各種晦澀的理論來突顯自己的與眾不同。

岔題補充:其實「邊緣」只是一種態度。我不認為任何在學術界能夠發聲的人可自稱邊緣,一如左派刊物《人間思想》把持的那種所謂來自帝國邊陲的視野,他們從來都很主流,從來不是「弱勢」。

要是,他們正好又是那些出身於最高學府、「血統純正」,那就是另外一副面孔了:既主流又富有深度。其中最幼稚的舉止,就是明明已經出社會十幾二十年,卻仍不斷地在公司裡面尋找「校友」。

不過,這一類型的小夥伴通常只是希望藉由其出身的威名獲取地位與安全感。



如果依據症狀的嚴重程度,大致可以分成三種。其中緊抓校名不放的是最輕微的,甚至有點可愛的那種,因為那表示,他們打從出社會以來,除了出身名校之外,竟沒有其他可以拿來炫耀的了。

至於另外兩種類型,一個是「跨領域專家」;另外一個是某些「新創公司」與「非營利組織」。


只要名氣夠響亮,就是全知全能的專家

或許從眾為人類的天性。

只要某領域的某專家在社群上面發表過順風的言論,或者曾經針對該專業領域的事件寫過相關分析,引發大眾分享,那他就能逐漸成為社群上的意見領袖(KOL, Key Opinion Leader);有些人原先就是KOL,他們可能是教授、可能是獲獎作家、可能是知名廣播主持人,也可能曾經是某個年代的名嘴。

於是,專門教演講技能的理工科教授成為教育、新創、甚至商業邏輯……等專家;律師成為食安與兩性關係專家;物理系的媒體人成為了親職教育、文化出版與市場調研的專家;活在階級關係嚴明甚至自己就因其時代紅利而手握權勢的得利益者,成為了跨世代溝通專家;而終其一生未曾主動應徵工作的公職人員成了職涯發展專家……。

不是說不能斜槓,或者不能擁有跨領域的能力與知識。但偏偏,大部分的這類型「專家」,講起話來就像是經濟系的權威去探討宇宙運作的原理、吃素的和尚剖析牛肉的100種吃法,或者如同請佛祖來教你超譯聖經一般。

就好好找個該領域的人來,不好嗎?

不過,有名氣就有流量,有名字就是招牌。許多時候,媒體四處逼問或者抄寫這些「專家」的言論,僅僅是為了博眼球罷了。然而,正是這樣的譁眾取寵,卻也讓其中為數不少的KOL好像真的誤以為自己真是各個領域的專家與權威了呢!

69會員
92內容數
我和我的日常觀察、讀書筆記,還有基於個人生活經驗的反思與體驗; 我和你和他的互動、以及跨越不同社會關係網絡而激起的煙花、水花與火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