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接觸寺院的問題。
今天看到了一些關於台灣佛教界的問題,都是寺院管理上的實務問題,用佛法、佛學的角度回答,只能隔靴搔癢。
所以老安根据一個在佛教各寺廟打混三十年的佛教徒的個人經驗,簡單的替這些寺廟解釋一下。
因老安沒跟發問者一起碰到現場的狀況,所以以下是老安根据問題文字敘述,所推想的判斷。
特別聲明一下,我並不是這些寺院的忠實信徒,只是根据一個在佛教各寺廟打混三十年的佛教徒的個人經驗。
************** 1、某寺院戒備森嚴? 答:如果您是說金山那個某知名的大寺院。 寺方要求除寺院公務車或有預約者外,都在山下停車,再步行或坐接駁車上山這件事; 倒不是戒備森嚴,是因為避免大家都自行開車上山,把車亂停,不但破壞景觀,也怕撞到行人。 畢竟山上風景悠美,路上都是悠閑走路的行人,如果放任遊客開車上山,沿路都是車來車往,會增加危險因子。 所以會要求遊客將車停在山下,再步行或坐接駁車上山。 當然,也許山下負責引導的人員,可能指揮的態度,讓您覺得不舒服。
但因為義工來自四方,也許他在團體內是一個態度,面對遊客又是一種態度,法師也不一定會察覺。
(就算知道,在缺義工的狀況下,也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畢竟寺院內,也是一個社會的縮影,陽奉陰違,表裏不一,倚老賣老的人也是會有。
(雖然可能比較少?但不表示沒有!)更何況:雲門禪師曾有兩句偈語:「莫嫌佛門茶飯淡,僧情不比俗情濃。」
所以有的人會覺得,佛門就是要粗魯待人直來直往。
----
2、為什麼法師不親切? 答:我假設您碰到的是比丘尼?
(以上是我推想的判斷,如與現場狀況不合?請見諒。)
現在社會開放,男女界限模糊,社會上交流往來,不分男女,都要求笑臉迎人。
但佛門內,「避譏嫌戒」仍是重要的戒律,一個陌生的男子,第一次進寺廟,嚴守戒律的比丘尼法師,一見面就會熱情招呼?似乎有點怪。
(提問者為中年男子)
如果是這樣,對比丘尼來說,似乎也有點不合戒律。
所以她們接待陌生的訪客,會感覺不親切。
然後又回歸到雲門禪師的兩句偈:「莫嫌佛門茶飯淡,僧情不比俗情濃。」對你冷淡是正常的.....😅😅😅
*********************
3、客服郵件問問題沒回信。
答:客服來信未能即時回覆,原因可能有多種:
首先,某些寺院雖說身為台灣名寺,每日信件很多。而負責看信的服務人員,卻可能只有一、二個,
他可能依重要性逐一處理,可能導致您的信件被放到稍後處理的一類,然後越放越後面,最後就忘記了。
(別驚訝,根據寺廟實務,這可能是真的。因為大寺廟每次活動,幾乎都是很多人報名。
專門負責這事的義工人員加負責的法師,卻可能只有2、3位,光處理報名資料都來不及了,所以就會忘記回答客服郵件信箱的問題。)
4、為什麼某些寺廟規定參加他們的活動,都要從初級班學起?
答:自己在家中打坐,與寺廟禪修不一樣。
為什麼要求從初級班學起,是因為某些報名者,雖然可能在家都能坐禪入定了,但對該寺廟的規距,還是白紙一張。
禪修時,會要求參加者遵守團體生活規約與寺院戒律。
雖然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但團體生活,還是要有一個規約與戒律為準繩,不然參加者不知該寺規距,一下子就直接去參加禪七、佛七;
然後整個活動之中,行住坐臥卻都在這寺院規距的狀況外,會讓主持的禪師很困擾的。
所以某些寺的規距,是要求所有的活動,都要經過該寺相對的禪訓班課程認證。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寺廟都是這樣的要求,也有的寺廟,大開方便法門,只要你有自信,要直接報名「禪四十九」都行。 ************** 5、罹患憂鬱症等等精神疾病的人,為什麼禁止參加禪修。
答:根據實務經驗,精神疾病患者不宜參與禪修的原因,主要基於對參與者本身,及其他參加者的身心安全的考量。
因為禪修強調觀照內心、放下執著,這對心性健康的人而言是提升,但對於精神狀態不穩定者,可能會產生反效果。
禪修過程中若出現負面情緒或幻覺,在沒有專業醫療介入的情況下,病情可能惡化。 此外,上面說過,禪修時,要求參加者過團體生活與遵守寺院戒律,也可能對憂鬱症或燥鬱症患者造成額外心理壓力,引發症狀加重。
例如在禪修時,或是晚間住宿時,大哭大叫,影響他人禪修或睡眠。
或是禪師指導時,出聲打斷,一直提出反對意見,喋喋不休。 (很多人自以為是開悟了,其實是燥鬱症發作!)
而寺院的出家人與義工,畢竟不是專業人員,在這些心理症狀出現時,無法進行正確的處理,也沒有人力能處理。
另一方面,對其他參加者,也會傳染恐慌不安的情緒。
這些問題,在寺院辦理活動時,都會影響其他正常參加者的權益。
所以有身體或心理上的病,要先找專業醫師診治,禪修唸佛是不能治病的!😁😁😁
6、有些寺廟的師父,為什麼看到陌生人進門時,會戒慎恐懼,百般詢問?
答:這個問題說來話長,簡單一句,因為踢館的人不少。
名氣越大越多!
而目前寺廟的第一線知客師傅,多是比丘尼,所以會有戒心。
(當然,也可能剛好您碰到了一個超內向的出家人!)🤔🤔🤔 **************
如果您還有對某些台灣寺院作法有疑問,也可以發問,我會盡量用30年在寺廟打混的實務經驗,簡單回答您。
(不保證完全正確,都只是個人經驗分享而已。)

1993年,參加短期出家,開始在佛教界中打混。。














